黄廉捷||诗集《岸》的温暖亮光(书声/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黄廉捷 发布:2022-12-21

将倾诉当成一种光,借诗的翅膀穿越时空
—— 陆文伟诗歌印象

“不期而遇,是重逢/不说道别,是分离∥再见/人间最遥远的距离∥”在陆文伟《关于再见》这首诗作里,有多层意象,而其中之一,我想,就是他与诗歌分别多年后的再次重逢。这次重逢,是他与诗歌分隔30多年后的相遇,所以说,距离,有时并不遥远。

▲ 陆文伟诗集《岸》(配图/陆文伟 提供) 

上世纪80年代,陆文伟已陆续在报刊发表诗作,之后,他与诗歌分开了一段日子,不过,诗歌的种子仍安放其内心深处,只是与诗歌重逢的缘分未到,直至近年,才听到他踏响“归家”的脚步,再次用心观照诗歌,这一观照,让他挑灯栽种,诗作不断。有时,他写好诗作发给我,我回道——你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

他就如一位老司机,多年没驾驶汽车,再上到驾驶室,望着前路如织的车流,这位老司机也感到心慌慌。好在,以往开的是沙泥土路,而今开的是水泥大道,驾驶汽车,并不难——开多几次就熟练了。

一路走来,他小心翼翼关爱着这一处神圣的诗歌花园,生怕它受到风吹雨打。

写诗歌,他说自己“不懈怠,不退缩,不躲闪,还在爬坡越坎”。正是这种坚韧,正是这种勤奋,正是这种进取,让他在诗歌写作之路不断取得成绩,这一点,值得诗人们学习。诗作除了在各大报刊、网络上陆续发表外,他还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时间纪念自己》。两年后,他又带来新诗集《岸》。 可见,他从时间的纪念里向着对岸进发——亲吻着朝阳激情澎湃进发。

诗歌之河,观似静,实湍急。写作者应以何种心态面对诗歌之河?这就要考验写作者的定力。你想,河流终将汇于大海,将自己当成河流中的浮萍,影出世间万千之美,终到幻化成永恒一刻,山、海、云、光等自然会收于无声空灵之中。陆文伟正是拥有这种定力,才能在诗歌之河里随波摇曳。《岸》这首诗里,你会见到蹒跚中的守望。


欢慰于

鱼鳞般的波光

静守

流水的道路与远方

生死相依

一种宿命

……

曾经又消逝

唯倒影从不被淹死

当流水枯竭

那些蔚蓝、月光、星辰

掉落在草丛中

无人寻找

……


相比陆文伟之前的诗作,《岸》这本诗集,更多的是充满了隐喻与思辨的味道,这是写作者将个人经历之感转化成文字后的静静呢喃,细品之下,每一处都那么的动人细腻,引人入诗,带人入境,再之后,读者与写作者就有了心灵间的交流。如《在山巅上》一诗中写道:


很低的白云

接着人间的炊烟

仿佛荒野的天空

坚硬而沧桑

鹰已飞过

却痕迹全无


风做的马

阳光骑在上面

热烈而荒凉

时间如火一样的重

跨着空茫的脚步

回声绵长

所有的晨曦和落日

悬在空中

无可挽回的遗忘


季节长跪不起

陈旧如床的大地

梦依旧是新的

道路纵横都有原点

一条未卜的旅途

是将要度过的一生

……


我总认为,诗歌写作者多是会“做梦”的人,而陆文伟的诗歌花园里,将“梦”里闪耀的光芒向外一点点传递——绽放的激情,多汁的太阳,模糊的边界……这些入诗的元素不断将诗歌精神深度延伸拓展。如《云朵的阅读》:


一次次的绽放

阻止天空的衰老

一次次夕阳下的燃烧

作为抵押和盟誓

留下天空

 

海浪一样

没有对远方疑问

直接奔向山谷、旷野、草原和村庄

无边蔚蓝里  从没被吞噬

 

不知来处

也不存在抵达与归返

向下生长的宿命

有离别、遥远、永逝和遗忘

这样的隐喻  让人无措

……


他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余香和回味”,在一种互相渗透的关系中,朦胧而又充满跳动的节奏,流动的字词构建完诗意后,将诗的深邃与内涵表达出来,那是一种你并未闻过的味道,却又感受到它就是眼前。

带着思想的火花,还有深情的爱,就有了这首《母语》,他写道,“我习惯用它朗诵诗篇/它的语法/纯净,赤裸,强壮而锋利/时间弄它不死/更别说要连根拔起//”这里的“母语”是那无法忘却的记忆,如种在土壤里的种子,已经盘根入土,大地母亲的血液养育出的枝叶,深深烙下“母语”的基因,正是这种关系,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又比别人多了一层感情。

著名诗人黄礼孩曾在《诗歌,让想象力保卫想象力》一文中提出,“诗人必须通过语言改变世界,强烈的想象力是诗人的技艺,通过进入熟悉事物的内里,给时空加入新的想象,写作的心灵才能摆脱窘境。写作不仅仅是体验,更要把所得加以变革、断裂、熔铸,这份力量来自于信心。想象力在心灵的中介里是生生不息力量,在诗意那里引发了未说之言的奇迹。”

陆文伟以简短的语言,将命运结出的果实与其所熟悉的大地牵手同眠,让其诗作有了某种格调。如《缓慢》:“当晚风吹过/低头,路上蚂蚁的队列整齐/我感到自己的衰老/突然如此缓慢//”这种格调让人感到一种沉着与老练的印象,但我相信,写作者在所表达的外观加多了一种含蓄的保护膜,读者如想一下子从保护膜里了解到内核的实质,还得有更多窥探写作者内心的行动。

康德说过,“一首好诗是给心灵灌注生气的最深入人心的手段。”“当晚风吹来/时光正变得薄而模糊/远山仍是远山/扎着轻烟的头巾/此时怀念开始暴躁/它是暮年最后的饥饿//”当晚风吹来,吹走的更多是世人的无奈,岁月注定要老去,能留下的就只剩倾诉,向前人倾诉,向时下的人倾诉,还可向未来的人倾诉,自然界的更替无穷无尽,写作者要将倾诉当成一种光,借诗的翅膀穿越时空。

诗人世宾曾在“完整性写作”概念里提出,“诗是超越当下的,指向存在,具有一种纯粹性和神圣性的特质。”

陆文伟不断尝试以多向度的创作触及诗歌多维度、多层面。如《秋的寓意》《岛的寓意》《群峰的寓意》等诗作,其中《岛的寓意》里描写宿命,灵魂……字字有力,扣人心弦。诗人思辨和哲思的气息再次跃于纸上,他以别样的情趣,对生命的顿悟,对岁月的揭示。


水落石出的宿命

无依无靠而圆满

没有开始也找不到结束

每一处都是不向远方的出发

每一个尽头,都是抵达

每一个方向,都是对岸

灵魂在高处      

只有登高,越是澄澈

日落与月升同时辉煌

……


倾诉中有光,诗意中含着深情。

在《岸》这本诗集中,我们见到写作者内心带着温暖的光亮,他在诗歌花园里安静栽种,浇水,施肥……我们等待他栽出更多诗歌之花馈赠给大地。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AI+LIFE HACKS丨The 107th Xiangshan Study Opens in ZS
原创 16373人浏览   2024-05-07
跨越山海!55国学生“寻味”中山
推荐 12794人浏览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