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
我第一次到米拉山口是2018年10月,我和战友一起去旅行。从拉萨前往巴松措,那时拉林高速米拉山隧道还没贯通,走318国道,这里是必经之地,也是拉萨到林芝旅游线上的一个休憩地。
▲在米拉山口俯瞰广袤的草原 (本文配图/向坤山 摄)
早上从拉萨出发还是晴天,在墨竹工卡沿着蜿蜒的公路往山顶行进时,开始下雨,后来就是雪。车行至米拉山口,准备下车,车门有些推不动。狂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裹挟着我们,风吹得透不过气来。眼睛也睁不开,赶紧戴上墨镜遮挡风雪,雪打在脸上寒冷刺骨,很快棉衣上落满了雪花。拉萨的秋天瞬间进入冬天。
天气再寒冷,也挡不住要在这个海拔高度秀一秀自己的勇敢!挑战自我的游客络绎不绝,凡是来到这里的都会冒着风雪,在刻着海拔高度的石碑前和牦牛的雕塑下留影。此刻,都忘记了高反,都伸出大拇指为自己点赞呐喊,我和他们一样,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也在同样的地方打卡,留下自己到此一游的身影。我不仅佩服他们,也钦佩自己。
一阵兴奋过后,回到车上,战友已吹起了氧气。由于极度寒冷和缺氧,我也头晕眼花,感觉身体不是自己的,像飘舞的雪花在转动。衣领上融化的雪水,流进脖子里,脸颊上,不禁让我打寒战,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滋味。这是我第一到米拉山口的记忆。
旅行的目的地是巴松措,我也没关注一个叫工布江达的县,更不了解中山还有援藏干部在这里。从来也没想到我还会来巴松措景区管辖的县城工作。不过,我在米拉山口似乎与广东很有缘,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粤T的车牌,一看是中山的,感觉格外亲切,上前打招呼原来是中山古镇做灯的老板。再一次到米拉山口,我已援藏到工布江达工作,是下乡到加兴乡松多村去调研,来到山口,做梦都没想到,让无数人神往的地方就这么容易抵达了。这回在这里又见到粤B车牌,是在深圳工作的山东老乡,夫妻俩开车旅行度假路过这里。这一次没有风雪,感受是另一番滋味。
虽然现在高速路开通了,但骑行的,自驾的依然走318国道线的人还是不少。这条起点上海,终点一直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友谊桥,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公路上镌刻着几代人的记忆,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危险之路”。我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雪山,满山匍匐在山体上网状的五彩经幡,蜿蜒盘旋的公路,和在高速路上穿梭来往的车辆,陷入沉思。
▲山下的民居
在山口,我不紧不慢地在各个山头行走,脚踏绿油油的草地,仰望蓝天白云,苍穹之间飘荡摇曳的经幡,似乎在与我交流,诉说这里的传奇与苍凉。这一次我算普及了一回地理知识,才知道米拉山口是林芝与拉萨的分界线,一边是工布江达县加兴乡,一边是墨竹工卡县日多乡。
俯瞰山脉,米拉山是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和其西北面的拉萨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海洋性季风气候和拉萨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界线。
东面的山下,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滋养着这里的牧民。从山上到山下就十几分钟的车程,加兴乡政府驻村干部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有四十多户牧民,叫米多村的村庄。这里是牧民们的冬季牧场,房前屋后满地的野花,一堆堆为冬季生火的牛粪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光秃秃的山口那边截然不同。村里的老乡看有人来,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请我们到家里做客。屋内燃烧的火炉格外暖和,卓玛热情地为我们倒上酥油茶,找出奶糖让我们品尝,不停地为我们斟茶,一杯杯甘甜的酥油茶,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抒发着他们生活的甜蜜。
在高速公路没有开通前,过路的游客不少,热闹非凡,这里沿线的村民都在镇上做些小生意,村民们的收入也不错。
前不久乡里给我们送来一张请柬,邀请我们去乡里参加文化旅游节。我们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去做客,这可让我开了眼界。赛马、民族服装表演、射箭、抱石头比赛等,持续三天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迎来了不少游客,这个一时安静的村庄,在传统文化的驱动下又热闹了起来。
▲花地里用于冬天生火的牛粪
参加完民俗文化活动,乡里说要带领我们感受一下旅游新项目。驱车来到一大片空旷的草地上,除了满地的牛羊,就是各式各样的帐篷,烧烤的烟火,悠闲欣赏草原风光的游客,玩耍的孩童。这里的景象,已经超乎了我们对牧场的认知。刚大学毕业回来的格桑,在外地待了几年,算是见了世面,开了眼界的年轻人了,带着知识和新观念回来准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草原经济。头脑灵活的格桑与在旅行社工作的大学同学联手,将“过林卡”开发成为一个旅游项目,项目一推出,在网上发出贴子后,咨询的,外地报名来体验的人真不少。
利用牧区资源优势,把烤藏香猪、全羊、牛肉等为游客提供食材,把原来依赖外销的农牧产品,变成就地体验消费,游客们交口称赞。一个小小的创意尝到甜头的格桑,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乡村面貌一天一个变化,他有了新的想法。他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要建设良种养殖场,引进智能鲜草种植生产系统,发动鼓励周边居民都开民宿,把松多温泉资源利用起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晚上八点多,太阳还老高,宽敞的草坪上已升起柴火,这是为游客们体验跳锅庄准备的。夜幕降临,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在手牵手、跳锅庄舞的游客脸上。悠扬的歌曲“啊卓玛,草原上的格桑花,你把歌声献给雪山,养育你的雪山,你把美丽献给草原,养育你的草原......”响彻大地,带着游客们的欢笑,翻过米拉山口,翻过雪山,伴随着潺潺的尼洋河水声流向远方。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