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冰||中山郑观应(本土/随笔)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8-29

中山郑观应

郑观应出身名门,在富有文化家庭中成长,父亲道德文章,母亲热衷公益。他所以成才与中山(香山)文化氛围有关。中山近代处在中西贸易平台,商业的全球视野,促使香山人学英语、做贸易、出国、留学,成为一时潮流,也培养了中山“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能人志士。郑观应的一生,学贯中西,知行合一,“善读有字之书,也善读无字之书”。从外商洋行到民族工商业,年轻时历经磨难,方有中年著书《盛世危言》之经验与功底。

▲《盛世危言》简介

此书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名播天下。光绪皇帝曾下令加印二千本,六品官以上人手一本。孙中山、毛泽东、蔡元培等均受此书影响。被誉为“医国之灵枢金匮”。郑观应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晚清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同时,也与他个人勤勉奋斗有关。

郑科举失败后,17岁入上海十里洋场学习经商,一年自修了英文,能够达到阅读写作的程度;一年当上了买办,三十而立时己拥有自己企业。

郑富有多方面才干,既为理论家,又是实干家。受到张之洞、李鸿章等名臣器重,与唐廷枢、徐润等众多香山同乡并肩奋斗,卓越不凡。

他励精图治,舍己报国,转战多个领域,克难攻坚,甚至成为一个力挽狂澜的“救火队长”。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超越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郑观应由香山去往上海,由一个中西文化交汇前沿——来到另一个中西文化交汇前沿,他学徒、经商、学习、思考、写作,纵横捭阖,交游天下。

他的本土文化背景与精神资源引起我浓厚兴趣。恰如学者所言:所谓本土性和他土性,就是要研究郑观应的思想本土和非本土的根源和影响及其关系。郑观应既是中国人,更是香山人和三乡人,他思想来源是具有凝聚力的,包含他土和本土多个来源。

“郑观应生平史迹展览”讲解员陈余说他具有强大的朋友圈。在我看来,香山故土的古今合一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自然亦包括澳门的郑家大屋,以及上海“十里洋场”的进一步提升,构成郑观应人才成长的重要起点。

时势造英雄,是也。香山、中山,不可忽视的本土文化。站在中山三乡雍陌古村——郑观应故居,抬头望天,立秋后雷阵雨天气:一边是阳光蓝天,一边是乌云密集,白云澎湃,乌云翻滚,东边日出西边雨,翻手为云覆手雨,不由地一时感慨万千——仿佛在白云汹涌的天际之间,可以感受风谲云诡的岁月:百年奋斗,历程坎坷,风云激荡,前赴后继,曾有一群香山志士登上中国舞台。

郑观应,就是最先登台的其中一个。愿吾辈接力,不负先人,不负故土,不负岭南,不负中华,继续向前。

风起珠江口,潮涌大湾区。

作者简介: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题图:江冰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注意防范!中山强降雨天气来袭
原创 17583人浏览   2024-05-19
中山: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人文之光
原创 13020人浏览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