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古镇老街
南方的“秋老虎”来了。黄昏时分,太阳不愿归去,依然炙烤着老街。
踏上津边里大街,一缕古意迎面而来,皆因它位于古镇镇的古一村。然而此“古镇”,非想象中的那般古老。据《古镇镇志》记载:此地宋代之前是海中孤岛,明代陆地渐生,清乾隆之后,形成海洲村、古镇村和曹步村。一片小小渔村,何以自称古镇?众说纷纭,至今无解。1963年,古镇人民公社成立,被视为古镇镇元年。
▲古一村水井
古一村,因有“亚洲飞人”苏炳添而闻名遐迩。我们慕名而至,探访苏氏祖祠。这座古老建筑物,历史悠久,一派庄严肃穆,古朴而宁静。它不仅是苏氏家族渊源的承载地,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
时光静静流淌,岁月的风尘洒落在长满青苔的砖墙、门窗上。风雨变幻,不知历经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古祠几度重修,遗存的几块青石板,安放在祠堂正中位置。石板被琐碎的时光打磨得幽幽发亮,一段遥远的历史凝固在那里,却不留下一丝丝痕迹。
据祠内老人说,明朝永乐年间,苏姓家族从新会津边里,迁居到香山古镇古一村,为苏轼后裔一脉。时代的脚步,随着历史车轮滚过,回头已是前朝路。那一段历史早已过去,其真实性已无从稽考,仅代表着族人们一种美好的感情寄托。
古祠入口处,矗立着一棵老树,婆娑茂密如一顶巨大的华盖。树干粗壮分成三茎,树形优美,呈龙盘虬飞之态,被苏氏族人视为宝树。清朝乾隆年间,苏家祖先种下此树,距今有两百多年了。色白中黄的鸡蛋花随风飘落,一朵接着一朵,像漫天飘絮,满庭芬芳。
一老者从祠内疾步走出,从地上捡拾起花朵,放置到祠内干燥处晾干。他告诉我,鸡蛋花浑身是宝,晾干后泡花茶,具有清热解暑、润肺润喉咙的功效;加入中药还可以治疗咽喉疼痛、中暑痢疾等疾病。
古祠对面的那口老池塘,亦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风物。说它老,确实不假,据说已有三百多年了。这片绿油油的池塘,面积不太,有几十平方。此时,秋风渐起,池塘里的通心菜长势喜人,这便是声名在外的“苏家祠通心菜”。这些菜看起来其貌不扬,自从上了央视《味道中山》节目后,慕名而来者众,更是“一菜难求”。
老塘边上的有个泉眼,与附近海水相通,长年涌泉,富含矿物质成分。汩汩流水,清澈见底,滋养着满塘翠绿的通心菜。友人何师姐早上七点守候在池塘边上,才能买到两斤。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不菲。苏家祠通心菜的菜梗十分粗壮,爽脆无比,掷地即碎。充满好奇心的我,忍不住把通心菜掷到地上,去验证一番。
味蕾记忆与时光滋味,同样令人难以忘记的。一方水土,一方食味。烹制苏家祠通心菜,颇花心思,才能与众不同。一菜几味,绝不浪费。可将菜梗切一寸左右,佐以烧肉或五花肉,在砂锅里爆炒,爽口肉香,风味十足。或将菜梗切成细丝,配以木耳、蟹肉下汤,是一道美味汤羹。菜叶以咸虾酱或辣椒丝腐乳大火翻炒,上碟后趁热食用,滋味无穷,被称之为“下饭神器”。
餐厅的水族箱里,几条瘦身鱼缓慢地晃动着,大眼睛一直“盯”着外面璀璨闪烁的灯火,似乎有些迷茫。
“古逢秋悲寂寥”,此刻,老街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浑然不觉秋已至。席间,他们微醺,嬉笑着,又何来悲秋,庸人自扰之呢。时间不语,岁月无言,心亦安然。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片:水木筠子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