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沙枸丹
我们从特克斯八卦城出发,前往琼库什台村。
郊外的果园,金黄的杏子压满枝,伊犁杏果然高产,据说亩产可达千余公斤,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荣哥说,每到伊犁杏成熟季,司机总是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抓杏子吃,可见人们对伊犁杏爱之深。刚来新疆时,在街上遇到一卖杏阿叔,他说杏是自家种的,便宜又好吃,便买了一大袋。甘,甜,软的伊犁杏,让人吃得不消停。次日,我的口腔溃疡竟痊愈。杏,药也。
▲小女孩沙枸丹的住地
再看青青小麦,不久将磨成面粉做成馕。馕,一种烤制的薄圆饼,当地哈萨克斯族人的主食,耐放耐嚼。或许是入乡随俗,我们没少吃馕,而兰姐最爱,她说馕香,筋道,吃出了妈妈的味道。
渐渐,我们便驶入了盘山公路。苍鹰在空中盘旋,在云中筑巢。我们从谷底到山顶,从山顶到谷底,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周而复始,像抽着巨型陀螺,像人生起落。
起伏的群山,花海连着花海,斑斓多姿,星子般闪烁。新疆高原上的花海总是层层叠叠,保持着原生态,花自开自落。
我们在山中行,河水如影子一路相随。河谷似锦,水如缎,时而笔直,时而曲折,时隐时现。河谷里的羊群,散居的牧民,仿佛在世外桃源。
又到观景台,附近停满车辆,人们沉醉于旖旎的风景中。我们没有停下,继续前行。在一路的岔口,我们选择了通往山顶的路,想登高望远。但路的尽头,围有篱笆,门用树枝反插着。山中竟然还有人家,好奇心驱使,我们打开门,再插上树枝,往里行,渐渐看见了山顶的房子。我们在山中奔跑、跳跃,河谷的风景一览无余。
想到卞之琳的诗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由我轻移文字,成了“你站在观景台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山顶看你”,似乎抵达了另一种秘境。
我们向山顶走去。蓝天下的房子像标牌,醒目而孤独,桀骜而别致。一位老人从屋里出来,面带微笑,用哈萨克语和我们打招呼,但我们彼此听不懂对方。一个小女孩从房旁收衣服,扎着马尾辫,高原红的脸蛋,腼腆可爱,她看我们与老人无法沟通,便当起了翻译,原来老人是她爷爷。
屋前山坡还拴有一只狗,听见响动,狗汪汪地叫个不停。老人,小女孩,狗,让我想到山区留守儿童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小女孩叫沙枸丹,笑起来很甜,十岁,读四年级,在父母身边生活。她说,每到寒暑假,她会来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她膝下还有个弟弟,今年五岁。我们问她家住哪儿,她用手指向东方,说住的村庄很远,要翻过好多座山,每次来爷爷家都是爸爸接送。
她问我们进来时关门了没有,怕别人家的羊群进来,乖巧、懂事的小女孩真让人心疼。正是撒娇的年龄,在爷爷家,她成了一个小大人,帮爷爷洗衣做饭,干家务。没有玩伴,没有电子产品,甚至没有书籍。但满山的花草填充着她的童年,她幼小的心灵应是富足的。她喜欢独自一人坐在山边看风景,河水迂回流向远方,来往的车辆载有旅途的梦想。她一定也是个有梦想的孩子。
临行前,我们给她利是,哈密瓜和饼干。她显得很难为情。她还不知道中山在祖国哪个地方,我们手指南方说,南方有海,好好念书,到时到广东读大学。她点头答应,像达成了一种契约,许下了一个承诺。
常走青藏线的荣哥说,下次来,要带些文具、书籍来看沙枸丹,祝愿他美好的心愿能成真。
我们穿过阔克苏大峡谷,继续翻越盘山路,终于来到了位于天山半坡的琼库什台村,毡房,木屋,羊群,杉林,宁静,自然而古朴。从天山湖骑马归来,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穿越时空之错觉。
当看到从木屋走出来的小女孩,在半坡牧羊的小女孩,我便想到沙枸丹,或许她的家就在琼库什台村,而这些小女孩就是她童年的小伙伴。
相遇是缘。我们翻山越岭,往返两百多公里,仿佛就为了在大山深处相遇沙枸丹。想象她慢慢长大,也将前往南方,心便有了牵挂。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片:章晖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