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佾生||走进乌皮王的故乡 (暑假/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7-21

走进乌皮王的故乡

“碧树历历金弹垂,膏凝甘露嚼来奇。木奴秋色珍如许,那似香飘褥暑枝。”明代董传策的《噉黄皮果》,把黄皮的特色描绘得生动传神。

被称为“金弹”的黄皮果,是岭南佳果。时下,正是黄皮果成熟采摘并大量上市的季节。放眼果园,但见一簇簇、一挂挂金灿灿蛋形鸡心状的果实压弯枝头,夏日阳光下,在苍翠碧绿的枝叶映衬下,不但惹人眼球,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7月17日,一场“乡约·黄皮果”文化嘉年华在著名的黄皮果之乡,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芦庄村拉开帷幕。作为暑期文化研学和劳动实践活动之一,磷溪中学师生一行人走进芦庄村果园。

芦庄村是“一村一品”黄皮果种植专业村,自清末至今,黄皮种植已有160多年历史,目前该村仍有几棵百年以上的黄皮母树。在芦庄村属下自然村——小庄村剃头柯(地名),我们有幸拜访了一棵具有160多岁的黄皮树——小庄乌皮王。

这棵老黄皮树,虽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仍然挺拔青翠,硕果累累。本村及周边乃至潮汕地区很多黄皮树都是它的枝苗嫁接的,堪称潮汕黄皮始祖。由于小庄村水土独特,使黄皮果具有多种优良特性:它成熟时皮呈微黑且鲜亮,采摘后光泽度可持续三、四天;果肉酸中甜度高,具有独特的韧性和胶质,口感上乘。黄皮在当地亦称乌皮,这棵乌皮王,被雅称为“黑珍珠”。

据芦庄村范书记介绍,芦庄村黄皮种植面积达一千二百多亩,黄皮种植是本村的经济支柱。在黄皮收获季节,区政府相关部门特地组织开展2022年“黄皮采摘季”暨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不但助力芦庄及周边乡村黄皮销售,更有旅游打卡、户外运动、摄影采风、大中学生下乡研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唱响乡村振兴的文化、经济大戏。

酷暑七月,天似蒸笼,阳光毒辣,钻进果林,却是另一清凉世界。一棵棵黄皮树上,密密匝匝的黄皮果金黄透亮,随手摘下一颗,剥去外皮,露出晶莹似玉的果肉,入口即化,一股清香酸甜之气伴随汁液在口腔中回荡,沁人肺腑。我不喜酸,一向因黄皮偏酸而少吃,今日亲尝芦庄黄皮,才知天下竟有如此香甜的黄皮,不觉贪婪地吃了一颗又一颗。细看发现,枝丫间有不少黄皮果已黑褐枯干。村民告诉我们,前段时间本地雨水偏多,造成部分果子烂于枝头,让人心痛。

同为岭南佳果,黄皮远没荔枝、龙眼、芒果等水果的名声大,自古少有描写、赞美它的诗文作品,或许与它其貌不扬,口味普遍甜中酸性偏重,不少人不喜欢有关。古籍中倒是有不少关于黄皮的记载。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有言:“越王祭太乙,坛边有此果,无知其名,因见声处,遂名王坛”。清吴震方编著的《岭南杂记》中说黄皮“果大如龙眼,又名黄弹,皮黄白有微毛,囊白如猪脑,夏末结果”。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则说黄皮“状如金弹,六月熟,其浆酸甘似葡萄,可消食,顺气除暑热,与荔枝同进”。这些文献,对黄皮的名称、形状、习性、功用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说明黄皮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黄皮制成的黄皮豉是“潮州三宝”之一,其味甘酸浓郁,有驱风去瘀、止咳消痰、健脾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潮州已有八百多年的制作历史。潮州黄皮豉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潮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黄皮性酸,具有解腻去腥的功效,聪明的潮菜师傅利用这一特性,把黄皮入菜,烹调出很多美味的黄皮菜肴。黄皮可以和鸡鸭、猪骨或瘦肉炖汤,也可以蒸鱼。当黄皮和鱼类、肉类搭配,黄皮的酸甜和清香慢慢渗透到鱼肉当中,有效提升鱼肉的鲜甜度,又刮去其油腻,创造出神奇的美味效果,像黄皮烤排骨、黄皮烤鱼、黄皮面、黄皮蜜汁鸽子等,都是由黄皮做出的名菜。

一方水土沃润一方文化。黄皮没有荔枝娇艳抢眼的外貌,没有得遇名人而扬名天下的运气,没有甘甜如饴迎合大众的味道,但在偏处天之一隅的潮州,却被当作宝贝一样侍弄,造福地方,是黄皮之幸,还是潮州人之幸。

物尽其用即为宝。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