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加林‖幸福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时光/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4-17

“二八大杠”自行车潇洒了岁月

清理老屋时,三十多年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出现在东厢房角落里,满是灰尘和锈迹。看到它,勾起我儿时弥足珍贵的过往回忆,在金色的打谷场上,阵阵笑声伴着上学下学的路途上……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物质生活匮乏,那时候,谁家能拥有“三转一响”(“三转”是指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响”是收音机),是富有家庭的标签。

小时候,自行车是稀罕物,一个村都极少见到谁家里有辆自行车的。那个年代公共交通不方便,到哪里去如果没有自行车,只好靠步行了。因此,最让大人小孩羡慕的就是邮递员,一人一部绿色自行车,走街串巷送信送报,想到哪里去,不管是乡村小道还是大马路,脚一蹬“嗖嗖”尽情驰骋,脸上荣耀。

在我快读初中时,我苦苦哀求父亲很多次,家里才买了飞飞牌加重“二八大杠”自行车。那时的“永久”“凤凰”等名牌自行车一般人很难买到。加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也是1980年代乡村较为时髦的交通工具。

学骑自行车要胆子大,不怕摔跤才行。起初都得先从“跨车”开始,左脚踏在脚蹬子上,右脚踩地助力,能掌握好平衡前行,双手紧握自行车的龙头,双眼看着前方,用脚蹬车踏板。熟练后再练习“蹬三角”,通常大人在后面扶着后座保护防止摔倒。

那年的夏天,我开始学习骑车,由于个子小,够不到横杠、车座,就将右腿从车架的三角缝隙中钻过去蹬踏。只能蹬“蹬三角”,不能随意跨过横杠,便只能一只脚别过三角区,叉到另一边,踩着半拍却骑得飞快。练习一个礼拜,我开始独自在打谷场自己踏着车单边滑行,滑行的弊端就是重心难以把握,常常是人摔倒了,自行车就压在我的腰上,于是天天的腰上总是有些新伤旧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总会有收获,渐渐地滑行可以了,便开始叉过三角区踩半圈算是骑行了。这小小的进步往往会给初学者带来特大的欣喜。熟练了之后,便和小伙伴相约去马路上骑行。胆大的孩子寻求速度的刺激,当看着同伴们一个个从河堤坡上冲下去的欢呼雀跃,我也壮着胆子跟着尝试几回,风一般的速度让我失去平衡,我带着掌心和胳膊破皮的伤痕沮丧回家了,后来一直不敢再疯了。

那时的教室前停放的都是统一的“二八大杠”黑色自行车。上学下学的路上,时常看到有车的同学一车带上两位同学,斜着身体坐在中间的横杠上,后面座位上载一个,一路哈哈哈地回家,只有胆大的男孩子才敢这么做。

在那个年代,谁家闺女找婆家,首先要看看男方家有没有“三转一响”,条件好的女方家通常都会陪嫁一辆自行车。乡村最大的亮点和风景就是迎亲娶媳妇都是用统一的“二八大杠”自行车。

已经记不得某年的某一天,只记得是大约十多岁的时候我约上三个小伙伴,四人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去百里以外的宿迁卖木耳。四个人骑两辆自行车,由于都个子小,还不能坐在座位上骑行,只能“蹬三角”骑行,车后座还带上一个人,把平时捡拾晒干后的木耳卖了十几元钱,几个小伙伴可开心了,解决上学学费的同时也可以买几本心爱的小人书,来回两百余里路,大伙也一点不觉得累。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依靠人力来提供动力的自行车,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多的摩托车、电瓶车、小汽车开始逐渐进入普通家庭。“二八大杠”自行车是社会发展特定的历史符号和记忆,承载了我们这代人难忘的亲情与幸福。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狂撒2万元红包雨!速来
59326人浏览   2025-04-28
原创 18500人浏览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