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年味
一过冬至,村前干田上,乡亲们便搭起简易架子晒腊味。有的因陋就简,直接挂小树梢上,或在向阳的屋檐下,挂上竹篙。腊肉等用绳穿着,挂在上面,像编钟。一块块腊味,随风摇晃,散发清香,养眼养心,煞是可爱。
(注:图文无关)
农历十二月又叫腊月。为欢度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乡亲们要制作各式食材。尤其是肉制品,量少又需长久保存。一般先上香料食盐腌制,再风干或熏干,统称腊味。
家乡制作腊味有风干烟熏两类。过去,农户炊事都用烧柴火的灶台。腊肉被挂在灶台之上木梁上熏烤数月。肉质变硬、肉色变乌漆麻黑,腊肉才算做好。也有另时搭灶台熏制的。熏料里除了米糠锯屑松柏枝外,有时还添加茶叶、炒米和茶果壳等。烟火味嵌入肉中,那是腊肉的灵魂,吃起来有种别样风味。
腊菜的品种很多。有腊鸡、腊鸭、腊鱼、腊肉、腊肠等,还有晒素菜。萝卜、雪里荭、莴苣等,蔚为壮观。村前村后到处是,是极有风味的画面。这传统不知起始年代,估计祖先来到这块土地定居就有,自小就留下了深刻记忆。
听妈妈说,我的祖外公就擅长制腊鸭。每年都要养上几百只鸭。到冬天,宰杀处理,少部分鲜吃,大部分制成腊鸭,请人挑到乐昌市面销售。每年如此,赚了些钱,买田置屋,成为上章垌里小有名气的大户人家。
现在,汝城大坪上祝村,还以加工腊板鸭闻名。当地居民每年冬天都会利用本地特产麻鸭,翻晒板鸭、鸭脖、鸭肠、鸭腿。腌制板鸭的传统很久远。天气晴朗,暖阳高照,晒场上全是一架架金光黄亮的鸭制品,空气中飘逸着浓浓的腊香味。
其实,腊味好看好闻又好吃。闻它摸它,油腻质感,色泽光润,那极具弹性的细腻肉质里,感觉它就是纯美的尤物,至美至味,就是吃起来却感觉差距太大,太咸。因为要放得久,盐必须放多。盐多了,难去除,反倒没了美味。
腊味,最美的属腊牛肉。腊牛肉又以黄牛肉为上品,水牛肉次之。黄牛肉既有腊味,又多风干。切成小片,和冬笋、干红椒,小黄姜丝,蒜,一配,那个香,那个酥脆,吃在舌尖,爽口回味,吃了还想吃。美味由舌尖味蕾,传递大脑,流传久远。腊味,那在心尖翻腾的味觉,让我感觉世界美好,生活美好,日子美好,亲朋相欢,似水流年。
我还喜欢吃母亲制的腊香肠。那年月,我们家养的猪多派购了,只能用肉票另买点肉制作香肠。香肠里有瘦肉肥肉。剁碎了,配好料,装进猪肠里。两头用绳系紧,再挂在竹篙上晒干。吃时,取下一截,用刀切成片,配上佐料爆炒。一般都是妈妈娘家来的客人才上那道菜。我们只能夹一两片。那香味,至今诱惑着我。我还喜欢吃腊肉。那时候,乡间猪肉都是吃泔水长大的。这种猪肉腌制的腊肉,好吃。最好是一层肥夹着一层瘦的肉,肉质明晃金黄,散发着香气。只有到大舅家作客,才敢大胆夹上一块。我有个同学,很擅长制作腊肉。现在每年还用土猪制作火腿。每次聚会,这道菜必上。蒸一碟腊肉,看着醉眼,吃着鲜美,清香透肠,让五脏六腑尽是畅快。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古人很早就懂得腊制肉品。周朝便有机构和官吏专管纳贡肉脯。学生家长也可用束脩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孔子就是那么做的,那腊肉就像硬通货。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家一年杀一次猪,除消耗和馈赠亲友,大部分的猪肉都腌制成腊肉,成为一家人一年里待客的美味佳肴,细水长流。
腊味,是生活安详富足的希望和标志。就像渐行渐远的歌声,缥缈温馨,扑朔迷离。腊味,留下冬日阳光的吻痕,充盈着一年丰收的喜悦,演绎人们在萧寒日子里的活色生香。它是风俗的宠儿,冬日暖阳里的精灵,是记忆中的乡情,睡梦中的幸福。
现今,早已告别物质匮乏的年代。超市里,各种食物琳琅满目。人们已热衷时鲜食品,加工和享受腊味的人越来越少。然而,烟火熏蒸的味觉记忆,却永远难忘。腊味飘来的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的欢乐时光时时涌现。临近年关,越是心心念念着“家乡的味道”。“腊味”是最耐人咀嚼的东西。你嗅到了家乡腊味香了吗?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和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写手”栏内的作品可报名参加当期季度赛,获奖者分别给予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奖金;当月阅读量排名前10的给予100元/篇(作者有多篇阅读量排名入前10的,只取其一);主编每月推荐5篇给予100元/篇奖励。〗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新华网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