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读后感
我读了黄祖悦老师《热土》一书,确实受益匪浅。我不是文学专家,只是普通读者,不敢从文学艺术领域去评论黄老师的文学造诣之深,但我作为一个平民的打工人,认为此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山这座名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从原点起步及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功。文化教育引领社会的进步,企业振兴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执政为民理念,在这部作品中都能看到真实的缩影,十分接地气,可称得上是中山划时代的文学作品。本书的四大部分:文化圣土、法官风采、名企之家和爱的承诺,从题材选择到文章结构的安排都恰到好处。
▲短篇报告文学集《热土》
《魂脉》一篇首先就吸引了我。曾多次去三乡见到悬挂的邓小平同志巨幅画像,上写“不走回头路”。先前一直以为,这句话是邓小平同志在北京的某次会议上提出。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了罗三妹山和中山温泉的感人故事,也知道了这句话的来源和真正含义。如果我们把中山温泉叫“改革开放的源泉”,似乎也不为过。它的创建,影响了当年的珠海、深圳、汕头和厦门等经济特区。我曾多次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这样声势浩大的建设,究竟是怎么率先起步的呢,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值得从启步开始溯源,那第一张图纸,第一铲破土,第一块土地,第一栋建筑物等等,都值得我们追根溯源,并载入史册。
使我感触最深和敬仰的是四位法官。公检法司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活密切相联。《热土》这本书,记录了几位法官,在办案中体恤民情,把法制、执法和教民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实属难能可贵。司法的作用就是打击犯罪、教民守法、犯错改错、回归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四位法官民事执法成为“情、理、法”的应用,符合民意,贴近人民生活。从书中四位法官的纪事文学中得到启发,就是刑事案件应依法从严,法应放在首位;而民事案件应体恤弱势群体,从情、理、法的角度开展工作,调解、协商和法律并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像陈炳红法官的对社会青少年犯罪的教育那样,“用法律天平来衡量,用耐心地说服去兑现,用良知和责任去评判,用全心的爱去帮教”;像伍青花法官那样,明知当事人的结婚证是假证,是骗局,但在法庭上一切都用客观证据作评判标准时,她做到了换位思考,在人情、亲情和法律面前找到了平衡点,使复杂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像向晓东法官那样机智灵活,多次找债主无果时而乐此不疲,寻找战机,不论受害者远近,执法一视同仁,更体现了公平和公正的执行原则;像苗万文法官那样在法律执行中情法并用,执行平衡双方关系和能力,不远千里奔赴四川卢州,急弱势群体之所急,最终化解积怨,问题得到了解决。法律的天平和执法过程,并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都需要法官耐心去解决。
看到中山法官们感人的故事,我忽然记起几年前家乡一件悲惨的事。那是1995年,邻村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的孩子,到江苏南京打工。他帮一位开手扶拖拉机的司机上下车,利用下半夜间沿街清理拉圾,并坐驾驶旁边。由于疲劳过度不幸摔下来,车轮碾压致死。家中守望的父亲得知后忍着悲痛,又从家里请了4个人前往南京处理后事。但遇到的司机家境状况也是一贫如洗,根本无法按交警大队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和调解赔偿兑现。加上人生地不熟,请去帮忙的人连续几天煎熬,住宿和生活费都无法承担了,哪里还有能力去法院起诉呢,从安徽往返南京还不知道要跑多少次空路。最终,这个可怜的父亲只有以泪洗面,不了了之。假如当时遇到一位像书中的法官,此案一定不会如此地悲惨之极了。
如果都能像书中几位法官一样,执法有度、爱民如子、教民有方,就更能彰显和提高司法公正与执法的公信力了,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得更加紧密!当前“以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下,中华大业复兴、政治更加清明,真情法官的文章更值得大力推广,正面宣传,让老百姓都放心,有这样的法官为民保驾护航。我认为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价值和意义。
《热土》的内涵确实大,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特征。适应范围广泛,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有所感悟。对此书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读者站的角度不同,评价也是不同的。作为教育界人士,感悟的该是中山人文思想的变化和进步;企业界老板感悟到的应是事业和经济的发展;执法机构感悟到的是社会进步和政治清明。文化人,则可以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点评《热土》的可读性、含金量和价值观。而我的认识就在于,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在听黄祖悦老师向我讲故事,而这些故事不是小说里编篡的故事,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现实版的故事,使我越读越喜欢。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和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写手”栏内的作品可报名参加当期季度赛,获奖者分别给予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奖金;当月阅读量排名前10的给予100元/篇(作者有多篇阅读量排名入前10的,只取其一);主编每月推荐5篇给予100元/篇奖励。〗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