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水木筠子‖芳踪不再,根脉在(南国美文决赛/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11-3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芳踪不再,根脉在

有朋自远方来,兴之所至,顺道到广州永庆坊一游。多年以前,我曾在广州求学,却未曾到过那里游玩,总有点小遗憾。

老西关永庆坊,自古为广州商业繁华区。明清时期,西关商人与洋人互通生意,富甲一方。“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于此,端庄淑雅、摩登时髦的西关小姐身份优裕,花飞蝶舞、招摇过市。

时下的西关,通过“修旧如旧”的微改造,古城老区焕发勃勃的生机。周围遍布文物古迹,百年老西关的文化历史气息浓郁,延续文脉,“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当我站在永庆坊门楼前,一股浓郁的岭南风情扑面而来。二十年前常追看的情景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面的故事就发生在西关。那些熟悉的石板街、西关大屋等场景,就在眼前,不禁有点儿激动。

雨后的阳光,透过青砖房的屋顶,铺满了光滑的麻石地板。百年老榕树、灰墙瓦砾、窗台楼阁,还有那油纸伞、粤剧戏院,融浸在岁月的洗礼里。我放慢脚步,仿佛走进一个时光隧道, 寻觅那老西关的万种风情。

来到李小龙祖居,一座上世纪四十年代建的房子。在现代高楼大厦的包围下,遗世而独立。这座彰显岭南韵味的西关青砖大屋,铭刻着老广州的文化基因。

要进入旧时的西关大屋非易事,需“过三关,斩六将”。第一道是矮脚吊扇门,上半部分有很多洞洞,但是从外面是看不见里面的。第二道是木条门,有很多木头做的杆子,要进屋,就必须把木杆抽出来。第三道是手推门,如现代的门。

屋里的装修别致典雅,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铁漏花窗、红木桌椅都极富老西关韵味。房间的床头有架旧式的留声机,放着一张黑胶唱片,一曲靡靡之音若有若无,仿佛让人沐浴在绵绵细雨中。

我轻抚着那年代久远的楼梯扶手,木质细腻、温润如玉,似触摸到一段如歌如泣的岁月。沉醉间,我不小心走进了别人的拍摄镜头里。一位穿着旗袍的西关小姐,摇着锦扇,婀娜多姿,从楼上款款而至。那曼妙的腰身轻倚在扶手旁,顾盼妩媚的眼神,高傲地注视着前方,仿佛在等待着她的东山少爷。

“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拐过街角,循着粤剧名伶红线女的《卖荔枝》曲调,我走进粤剧博物馆,探寻粤剧的前世今生。

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创立的琼花会馆,为粤剧戏班始源。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为“红船弟子”。粤剧是坊间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至今仍得到人们的喜爱。

我的母亲是粤剧“发烧友”,我小时候,常见她打开收音机,跟着那“咿咿哦哦”,唱上几段,表情投入,还会耍几下“兰花指、甩袖子”的动作。正处花样年华的外甥女,她不喜欢动漫cospaly,竟然痴迷看粤剧,粤剧团里名旦名角是她的偶像。为求得偶像的签名照片,专程从佛山坐地铁到广州粤剧院观看表演。

从粤剧博物馆走出来,回到老街上,现代商业装潢过的老宅子,焕发出一股清新别致的文艺气息。在岁月邮局的老屋里,摆设着上世纪的怀旧展品。有发黄的旧报纸、黄包车、老式录音机、电话亭、信箱及邮筒。天花板上,垂吊着一张张明信片,像悬停于时空的指针。

走进活字印刷体验馆,整面墙摆满各种铅活字。友人挑拣了一些字,在店员指导下排版、上墨,拓印成一首小诗。闻着淡淡的墨香,细细体味字里行间的温度,静静地感悟人类文化文明与伟大创造。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百年沧桑老街,历经风雨洗礼。我们匆匆而至,穿越时空,却难觅丽人芳踪。慵懒的小猫眯着惺忪的眼,攀过满洲窗,惬意地享受静美时光。

老街或许一直在改变,但它始终有一种承载。历史与现实在这里相融,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岁月回响,静静地聆听每个街角不一样的故事;又觉时光凝固,新姿焕发,却依然驻守着一份永恒与眷念,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水木筠子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3540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