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从惠 ‖黄孝纪散文里的“节庆故乡”(书声/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11-0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乡村日子里的精神会餐
——黄孝纪《节庆里的故乡》赏

著名作家黄孝纪先生近日可谓喜事连连,继散文集《一个村庄的食单》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后,又一部作品《节庆里的故乡》即将付梓。

(注:图文无关)

黄孝纪是湖南郴州市永兴县人,中国作协会员。近年来,他以出生地八公分村为背景,写出了系列乡土题材散文集,已公开出版八部。其中,《晴耕雨读 江南旧物》获孙犁散文奖。多部著作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多次入选新浪、百道、华文好书榜。

我与黄孝纪的交往不长,迄今只见过一面。个子偏矮,但敦实,头发稀疏,戴副眼镜,一看就是个厚道聪颖人。个性腼腆内向,话不多。但不是那种特别睿智,智商超凡的人。他的长处是镌而不舍,瞄准目标,深入挖下去,终成大业。他对农村社会进行手术刀式解剖,条分细缕,抽丝剥茧,无微不至。小小八公分村,写出八部著作,确实不简单。说他写出了一座农耕社会纸上博物馆,恰如其分。

我庆幸,刚步入散文创作阶段,就结识了这位优秀的本籍乡土作家。黄孝纪先生每出版一本新书,我都先睹为快。因志趣相近,很易从中找到灵魂深处共鸣同振的旋律。

有次,我自驾到八公分村走访,实地感受作者描述的山川风物,体会作者的感情历路。如果说,其他七本著作是从器物、食物、植物、人物、事物等多层面,用精美笔触,描写乡村物质生活,那么,《节庆里的故乡》则侧重从精神层面记录乡村生活的另一面。

节庆风俗,是先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相关精神活动。它与物质生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乡村生活场景。有庆祝丰收的,有生养死葬、嫁娶往来的,有追思先辈慎终追远的,也有自娱自乐放松身心的。

每个民族的节庆,都与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历史记忆相关。我们的先祖,很早就脱离渔猎游牧进入农耕。自夏朝起,就制定历法,按时耕耘,安土重迁,重农轻商,是家庭乡土情结浓厚的文化。

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中国南方一个乡村——八公分村大大小小的节庆。从大年初一,一直到除夕。“从鞭炮声里结束,又在鞭炮声里开始。”“当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响彻故乡的夜空,天地交泰,春天来了。”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也是作者着墨最重的章节。农村过年是很长的时间段。不仅初一到十五是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小年就开始了。作者择取最典型的一些场景进行描写。扫尘、祭祖,杀年猪,送年菜,送灶王爷上天,吃团圆饭、给压岁钱、贴春联、放爆竹、给长辈拜年、喝屠苏酒、舞龙舞狮、看大戏等,以及接神、拜财神、灯会等年俗活动,展现了一幅浓厚节日氛围的南方农村民间风俗画卷。

除此,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大时大节也着墨较多。一些特定小节庆习俗也进行仔细详尽地描绘,点滴不漏。

春播之后,是祈雨、祈鸟,求风调雨顺。惊蛰剪取一些略略泛黄的稻穗,舂米做饭,敬神灵,尝劳动新成果。四月八,是旧时的儿童节,煮红蛋,吃糯米饭,炒葱花煎蛋;端午节,包粽子,也是祭祀先贤屈原。七夕之夜的乞巧节,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是让人动心。清明,扫墓祭祖,追宗述远,缅怀祖先。七月半鬼节,是神人交汇的节日。中秋和重阳,是秋日里的两个重要节庆。捣糍粑、走亲戚,女子回娘家送节,或者被娘家人接回过节。还有盲人来村里算八字的,六月六晒衣物的,做砖瓦送茶礼的,认亲寄名的。腊八节,过生日,名目繁多,礼仪严谨,无不充满人间烟火味。

非固定时日的大型活动,也是重大节庆。如迎亲婚嫁,丧葬,起屋等大事,都是很隆重的节庆。

砌新屋,完工后亲人送茶礼,乡亲邻里之间,遇着大事喜事,相互帮衬,是人间珍贵的情谊。嫁娶更是人生中最重大节庆。迎亲队伍抬着红红的嫁妆,喜气洋洋地走在村前的田间小路上。进入朝门,欢庆场面,均有详尽描绘。

乡村的节庆,是辛劳农耕生活的点缀,是开在苦瓜藤上艳丽的花朵,是一种紧张之中难得的放松和寄托。生产生活节庆,交织着艰辛与甜蜜的大杂烩,是充溢着苦涩与欢愉的真实画面。

漫长的农业社会,家庭是最主要活动单元。而节庆,往往是家族、亲族活动,合家团圆。除夕,吃年夜饭,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共叙天伦。“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民族心理,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而不往非礼也”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观。平时忙于生产,节日里有闲来往,成为密切人际、家族关系的重要纽带。端午节送粽子、中秋送月饼。在迎来送往中,情感更加笃厚。

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集中代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每个节日,在华族心中都是神圣和重要的。它是欢愉的,也是吉祥的。寄寓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

《节庆里的乡村》是黄孝纪系列散文内容上的拓展,黄孝纪散文文笔也愈显老练成熟。全书一如既往,亲切温和,细腻委婉,故事娓娓道来,描绘着中国南方乡村的风情画面,记录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思念,全书充溢着浓郁的乡愁。

但个人认为,作家为了保持冲淡闲适的风格而牺牲了深刻和冲突。不知作者有意还是无意,有选择性遗忘倾向。不愿触及人性恶的一面,尤其是历史运动造成的苦难,很难在文中找到痕迹。对农业文明进化到工业文明,不是赞赏,而有种哀婉情调,写成了新时代的田园诗。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请勿微信投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文责自负。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新华社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AI+LIFE HACKS丨People enjoy May Day holiday in ZS
原创 11950人浏览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