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岛,从渔歌到传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西湖美景。
20多年前的马鞍岛,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映日别样的荷花、恣意翻飞的白鹭、悠然飘荡的小舟……这个面朝蓝海、背靠青山的“荷花世界”,不着痕迹地展开她的恬静、自得、无穷碧的海上风光。
进入新世纪,承载着中山人逐海梦想的马鞍岛,站在发展的风口上,尤其在深中通道的加持下,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
渔歌唱晚 围垦造田
大海的情愫缘于那个故事。中山市围垦总公司退休老职工叶卓华回忆说,现在的马鞍岛一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一片辽阔的海面、滩涂。风吹过,雨打过,鱼虾洄游繁衍,水鸟成群划过......
在叶卓华的记忆中,1992年有一场人与海的大角力,数以千计的劳动者汇集于此,抛石填土、挖泥抽沙,大家挥汗如雨,硬生生地筑起几万亩连片农地。当时的围垦地,主要用来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周边的茂生、马安、十顷等地村民时常划着小船登上围垦地,轮作兼收,经营他们对未来的希望。由于围垦区土地十分肥沃,庄稼长势不凡:莲藕个头超大,一亩地竟然高产2000多公斤,甘蔗亩产上万斤!
上世纪的围垦岁月,蘸着海水,飘着海风,年复一年地从容抒写着渔歌唱晚的慢时光……
城市向东 工业启航
历史的列车,轰隆隆驶过。进入21世纪,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主旋律。曾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同样面临着未来之梦在哪里的新思考。
在环珠江口的比拼中,地处中山东部中心位置的马鞍岛被寄予厚望。新理念催生新发展,也赋予了马鞍岛新的历史使命。
2002年,中山在马鞍岛成立临海工业园,马鞍岛迎来全面开发;2005年,东部沿海开发以组团发展战略开启新征程。马鞍岛上各项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广新海工、中铁大桥局等一批大型装备型企业在此落地,恢宏开阔的工业化之路徐徐铺开。
环湾布局,城市向东。与深圳一桥之隔的马鞍岛,将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并成为中山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湾区之魅 创新之城
150多年前,翠绿五桂山下、悠悠兰溪河畔的翠亨村,走出了一代伟人孙中山。翠亨,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除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外,还有为共和革命捐躯第一人陆皓东、中共早期领导人杨殷、一代名伶阮玲玉……
2013年,中山翠亨新区挂牌成立,辖地包括马鞍岛、南朗镇及火炬开发区一部分,总体统筹整合规划面积约230平方公里,拥有26公里长的黄金海岸线。
放眼大湾区,开创新未来。作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今日的翠亨新区,其现代化图景日渐明晰。
一个个高科技项目在此生根,一个个高端科研平台在此布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们在这里集聚,养天地之气,携人和之情,展创新创业之志。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构建生态新区、产业新区、诗意新区、人文新区、创新新区……共同抒写新传奇。
(这是一个共享、互动平台。“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另外,每月由文棚主编推荐5篇优秀作品,给予50-100元奖励。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发现造假、抄袭、套改等即予曝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文/记者 谭华健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