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兰‖曾新友旧体诗写作的现代性(见地/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7-2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旧体诗写作与现代性
——读曾新友旧体诗有感

旧体诗凝练精巧朗朗上口深入人心。那些旧体诗是不是落后了?过时了?旧体诗有没有现代性?是不是诗歌现代性必须要屏弃旧体诗?用旧体诗写作还是选择新诗形式写作?这些影响现代诗人和诗歌评论家的问题,在优秀的诗歌选本面前都是可以忽略的。唐以后旧体诗虽屡遭冲击,创作却从未中断,也说明了旧体诗强大的生命力。

▲著名诗人曾新友

收到清远诗社曾新友社长的《花飘零——一段诗的梦》个人诗集。里面以大量的新诗为主,其后附加的少量旧体诗,则以名家书法作品与旧体诗相结合的面貌展示。出于对书法的兴趣和对旧体诗现代性的思考,我对诗人的格律诗进行了优先细读。这部分旧体诗数量虽然仅仅只有16首,但精妙优质。属于古典近体诗七言绝句创作,为半首律诗。每首四句,可对仗,可不对仗。笔法自由,联想丰富、语言凝练鲜活,质量上算是上乘之作。如《倒影》:

青山照镜喜名川,
树搅波涛鱼戏鸢。
柳钓莲花河抱月,
桥通霄汉蟹登天。

青山照镜,柳钓莲花、河抱月、蟹登天等采用的拟人手法,将美丽的水中倒影生动的呈现读者眼前,让人如临其境。

鱼戏纸鸢,树搅波涛、将天空景象和水中的景象融为一体。纸鸢在空中,但是影子落进水里,和水里的鱼逗趣,视觉错位让诗歌富有生机。树影落进水里怎么会搅动波涛呢?肯定不可能搅动起波涛的,但是,诗人大胆落笔,让整首诗灵活生动。整首诗并没有直接写山川美景,而是通过对倒影的细腻的观察和纷繁的意象刻画,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和髙卓清奇的情致。其他采用比拟手法的诗句还有,如:《早春》:东风鼓劲舞仙姿,牵手红桃艳满枝。《冬赏红枫》:乐为人间添暖色,激情染透几千峰。《赛龙舟》:自古黎民凭爱恨,忠良人品比天高。这些句子让人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等等朗朗上口的古诗句。

如何用旧体诗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现当代人的思想?文化断然不像丢弃一件废旧物那么容易和干脆。就算脐带断了,母子的血缘也是永远不可割裂的一样。文化基因的传承相当于至亲血脉的继承和传承一样,无论怎么决绝,一个人又怎么能去除自己体内的基因?或许正因为曾新友社长深谙此理,所以他的诗歌创造从来不存在厚此薄彼,不仅新诗创作笔耕不辍,旧体诗新作也能即景生情佳作频出。如《春游飞霞感赋》:

山似文章读不厌,
春光蘸墨写新奇。
鲜花趁兴打标点,
树木排成一组诗。

又如《飞霞山成清远诗社创作基地喜赋》:

飞霞流韵喜推敲,
地转天开久聚焦。
再效先师磨笔力,
激情助浪涌诗潮。

▲曾新友诗集《花飘零——一段诗的梦》

诗歌的精魂正在一颗颗吟唱生命感受、观照天地运行的心灵。书写自然美景,歌颂大好山河是古代诗人歌之不尽的题材。这两首诗同是写飞霞山,诗人将美景和诗社创作基地背景、个人职业爱好融合进来,有了时代感和个性化。在新诗家眼中,旧体诗是不具备现代性,这样的见解显然有失偏颇。旧体诗写作有成熟的外在形式,整体有诗意,有节奏、有气韵、有难度,集诸多大美于一身。我们不仅要扪心自问,我们对旧体诗意象运用和平仄对仗是否精通?对其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熟练度是否掌握能运用娴熟?我们是写不好而不写、还是直接屏弃或者因为带着有色眼镜?我们是否能写过古人、写好当下、写好自己?是否因为不能、因为有难度放弃尝试或者寻找借口?

诗歌写作源于民族文化血脉的精神传承,旧体诗歌无论在学界、庙堂还是民间,它的写作一直都不曾停下来。根植于厚重的文化积淀,结构、音律特色的诗歌写作多歧路,曾新友社长的诗歌创作态度正是:何妨走走看。如《贺谢珊珊书法展》:

笔底龙蛇任意飞,
心中华气上娥眉。
人生着墨四时好,
一路花香留口碑。

众所周知,书法展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书法个展这样的社会现象在古代是不存在的。而诗人没有选用新诗方式写作,而是即兴用旧体诗格式,寥寥数句,就言简意赅表达了他的观感,意境营造准确精练,用新诗写作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也说明无论旧体诗还是新诗,只要能反映时代生活,语言精准、个人经验蕴含更为普遍的生命意义,真实出新又具有诗歌意境就有现代性,就是好诗歌,在这里外界和任何人都没有干预的权力。

“当代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性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外在形式去划分。强调“当代性”无疑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诗歌是诗人灵魂的自我追问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用外在形式来划分好坏。诗人以更为真实的态度,以面对现实的勇气去抒写当代境遇才是书写的根本。曾新友社长在旧体诗写作上的驾轻就熟,他的旧体诗创作有歌咏草木花卉、季节和旅游见闻。内容丰富,表现上守其魂而不泥其形。让我相信诗人平时一定有大量古诗写作经验和作品数量累积,才能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运用自如。当然,旧体诗写作要遵守平仄,但汉语发音的变化表明平仄并不是我们创作诗歌的唯一范式和评判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这16首能引发书法家共鸣,触动书法创作兴趣,当属诗人佳作,而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精选之作。既得诗人不舍,又得书法家所爱,加放在这本新诗诗集的最后部分以飨读者亦可理解。

以宽博的胸怀致力于诗歌质量,脱离文本之争是当代诗人和评论家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清远诗社作为践行者,不仅吸引了大批古典诗词创作者,也聚集了大量的新诗写作者,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形成了清远诗社不同于其它诗歌社团的独特的诗歌创作面貌,这也是和曾新友社长学养见解和写作经验与追求分不开。

(这是一个共享、互动平台!“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发现造假、抄袭、套改等即予曝光。)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实习生 袁隽清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