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君‖甲子镇的英歌舞(南国/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7-2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故里图腾英歌舞

岁月无痕,如大江东去。岁月流金,如黄河奔涌。英歌槌滑指苍茫,藏匿灵魂上的畅快;英歌舞蹈动气度,缔造宿命里的弥新。在古老的甲子镇,英歌图腾,浩瀚无垠,永润心田。

清明节前友人回乡访祖,闲暇时行茗夜深,甚慰!高兴一回来就看到家乡的“英歌舞”。还笑侃起了当年,我俩躲在“元高管区”的门后,看“画”妆师们画脸谱的情景,如今想起门卫老伯手上的那根“白藤条”,心里又惧怕又好笑。

大年初一至初五,甲子镇里每天都有精彩的英歌舞表演。我比其他小伙伴们早几小时来到镇里的元高管区,躲在柱子后看“画”妆师们画脸谱。看着“画”妆师给“梁山好汉”们化妆,我目不暇接,一瞧就是上把个时辰,不知给那位“看门”的老伯赶走多少回。好长一段时间,我那小小的阁楼里也有一叠不成熟的脸谱“作品”纸。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而英歌舞的脸谱是按《水浒传》的英雄人物而塑造。看着画脸谱的“画”妆师我是崇拜不已,俗话说“脸大好抹粉”,可脸大脸小,在“画”师的手指挥动中,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都蜕变成了一幅幅具有文化特色的图腾。

好怀念,儿时的除夕夜。全家人团团圆圆围着炭火炉吃年夜饭的温馨,桌上摆的是一年中最丰富的菜肴。甲子有句俗话:“富贵廿九夜”,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根猪脚筒骨熬一“大沙盘”的萝卜干。年初五过了,那沙盘里的萝卜干都熬成了辣椒酱了,还那么令人馋口,充满了芳香的呢喃。

围着炉吃年夜饭的我们,耳朵竖得紧紧地,一听到“文畔”手响起的小嗦鼓,碰出“桀桀桀”、“咚咚咚”声线,我们姐妹就放下手里的碗,“飞”出家门,直奔望湖边的西宫码头前。因那里场地大,英雄们会在那里表演英歌舞精彩的“献槌”、“削槌”、“过跨”、“挑槌”、“背槌”等动作。那时候,我一度纳闷:平时在餐桌上连碗碟碰出声响都要说教的父亲,这个时候怎么允许我们兄妹离开餐桌出家门看英歌舞。如今想起来,或许这是老一辈人对家乡文化传承的一种默默的支持。记得父亲曾给了大哥一副木制的英歌槌玩手法,我们姐妹们却只能在旁边看着大哥早晚“舞”英歌,望梅止渴,羡慕不已。

小时候过年气氛比现在浓厚得多。春节前一两个月,母亲为我们早早定做好一套新衣服。除夕夜,我们兴奋得把新衣服叠了又叠,夜深了,还眼睁睁地看着蚊帐睡不着,已至肚子饿了,爬下床来吃母亲早早做好但已放凉了的发粿。年前做那么多“鸽酥仔”和“发粿”,仿佛是储备过冬一样。想起帮母亲点发粿上的那“红草花抹”就特有趣。好多次,我偷偷地把“红草花抹”涂在自己的脸上,化妆成英歌舞队里的“孙二娘或扈三娘”呢!记忆屏障中,曾经心动的画面已渐渐远去。时光踏着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好悠然长去。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斓多姿的光影。

年初一大早,我们食用素菜后,穿着新衣服走上大街。每一年“三角楼”前的骑楼必然拥堵,可这一天就是我们小孩数着日子期盼着最快乐的一天。初一至初五的扮景和英歌舞会让凑“闹热”的家乡人翘首企盼。

号称“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甲子英歌舞,如今在全国已赫赫有名,也是家乡甲子人为之骄傲的英雄底色。英歌舞自明初从福建传入甲子镇,明末清初,爱好武术的武者将原来从福建传入的英歌舞,经过当地武术师的指点、完善及扩展,形成有独特风格的甲子英歌舞。

头插金花,脚穿草鞋,系上铃铛,舞动每一步脚上就发出铃声,更能彰显出队伍步行的一致。五彩缤纷的绑带,在红裤上绽放得绚丽多彩,特显年气。家乡的老一辈说:这红艳艳的喜气有两大特点,一是招财气,二是避邪气。上身穿上白襟环花束袖黑衫,更加显赫英雄们的气概!英雄人物塑造的各位英雄腰上都佩戴与《水浒传》书中描述的一样样的兵器,腰间还系上水泊英雄姓名小牌。小时候,我之所以迷上《水浒传》的书,不得不说,最大的由来,就源于舞英歌的英雄们腰间那块小小的木牌赋予我的追寻。

鼓点起,槌声响,“英歌头前景后畔”英歌队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家乡人都伸长了脖子,往同一个方向眺望。突然,一群狂飙一样的舞者呼啸而至。

“武畔”24人在前,手握双棍。“文畔”12人在后,手拿小棍和小嗦鼓,阵势威武雄壮。当36人在“穿龙”的时刻,“忽而腾龙、忽而伏虎、腾挪闪跃、气势纵横”极具阳刚之美。双槌清脆的击打声,奔放、磅礴,响彻云霄。天地间即刻弥漫一种昂扬的气势,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吆喝起来“嚯嘿嚯嘿、嚯嘿嚯嘿”。家乡虽流传着“英歌头前景后畔”俗语。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舞在最前头的仿佛是醒狮、挑花篮等热闹场面。据说:八卦里的24纯阴与12纯阳也是队伍合称三十六天罡。

传说的108好汉,可英歌舞出场的时候往往不齐108位。小时候有看到由两小男孩扮孙二娘和扈三娘的“花鼓婆”和“花鼓公”,小男孩独脚站立在扮演的“张青”和“王英”肩膀上或头部上,用花鼓槌划着画圆圈的动作。

那时候最激起我最大兴趣的是那个古老的传说:107好汉有108套舞服,还有一套舞服藏在那个大鼓中,说是英雄好汉们为营救被朝廷捕禁的卢俊义准备的。英歌舞起的时候,耳边那气势磅礴的吆喝声阵阵:嚯嘿嚯嘿,嚯嘿嚯嘿......可我的眼珠子却一直在寻觅,老在那个大鼓旁边转溜。是不是真的还有一套舞服藏在鼓里呢?是不是卢俊义突然从天而降呢?

好几回在我脑子里“天马行空”时,都被英歌鼓点加速地敲击而惊起。熟知英歌舞表演的家乡人都知道,手握“神蛇”的大将即穿梭于英歌队列中间来了。虽说那条大蛇是高仿蛇身,可也那蛇头一旦舞起来,也令人胆颤微微。

故人之亲,亲在包容;故地之亲,亲在气度。英歌舞,英雄的歌舞!舞的是家乡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魄,舞的是甲子人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甲子的英歌舞,与先人的血脉循环,与天地的神明贯通。

“千年祖训千年炼,百年阵列百年编”在古老的甲子镇里,除了大年初一至初五的英歌舞盛世。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场,家乡也兴起英歌舞。身为甲子的女儿,躬逢盛世,虽不能身着海锦舞双槌,借一笔当跃舞者,书写家乡的金戈铁马 ,记载历史的气扬万里。

(这是一个共享、互动平台!“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发现造假、抄袭、套改等即予曝光。)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实习生 袁隽清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启动防汛(防暴雨)III级应急响应
原创 17787人浏览   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