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多少才算多?
日前,一文学杂志社长说,作家要少写点,多出一些精品。不能写了,又自费出书,回过头来搁在家里,无人问津。既是精力的极大损耗,又是财力的巨大损失。得不偿失,云云。
想一想,不无道理,值得反思。
对于一家知名文学杂志的掌门人,对文坛现象洞若观火。作为一家双月刊,每次发稿就那十几篇。平均发稿周期接近一年,很多知名作家的稿子,动辄排队两三年,更莫说无名小辈,自行投稿皆石沉大海。好在文学不比新闻,没有时效性。但对于文学新人的创作积极性而言,确实是一个考验。
我们有幸身在网络时代,也不幸身在网络时代。幸运的是信息的极大丰富和便捷,不幸的作家出头之日遥遥无期。互联网上,每天诞生的文字汗牛充栋,作家如同过江之鲫。每天诞生的文字,多到看不完。
最近看到一个网络文学比赛,起步是100万字,以后每日更新4000字,才给予适当报酬。对于绝大多数码字人而言,一辈子都码不到100万字,或者没有码到就放弃了。而人家一场比赛,100万字只是热身,是友情赠送。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作家,写多少才算多?很多人会举例说明,某某知名作家只写了几部著作,盛名天下,经久不衰。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作家,注定要靠日复一日地写,才被人发现和关注。理论上概率而言,也是多写才可能出名。
每个作家,都有一个朴素的梦想,那就是自己的文字活过自己,用文字打败时间,延续生命。在生理上死亡后,文字替我们在世界永生。这想法没有错。写作本来就是发自内心的召唤,文学是寂寞的事业,甚至是藉藉无名,乃至倒贴钱的行当。
在文艺界,作家成为富翁的概率,无疑是最低的。画家、书法家,动辄一幅作品几万、十几万,稍有点名气的都能达到。而少有一个作家,他的书动辄卖十几万、上百万。
专业作家极其少。以重庆为例,不超过五个人。多数作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养家糊口之外,耕耘一片精神世界,通常自称是业余的。真正的写作,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对于杂志选稿而言,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你不是专业作家而厚爱一份、高看一眼。
由此,又引申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对待作家?路遥出名前,连去领奖的路费都没有。正因为穷,路遥才把自己关起来,夜以继日的写作,不计身体代价,以至积劳成疾。这样的例子,文学界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惨不堪言。
其实,作家也是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很好识别,也很容易同情,多劳多得,按劳取酬,但作家是脑力劳动者,和劳力劳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然后却无法按劳取酬。通常说,你码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娱自乐。如果无人问津,只当练手。
作为一个出道只有两年的文学新人,似乎除了多写,不断地用文字证明自己、累积信心,并无其他通往文学殿堂的路。尽管可能写了一辈子,都没有入门,更没有成名,但如若不写,一切更是痴人说梦。
由此,又回到写作的初心,你为什么而写?如果你选择的一项事业无关名利,没有鼓励,只有压力,甚至还有冷嘲热讽,注定长期默默无闻,你是否愿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一直写,一直学,一直提高,星光不负赶路人,功夫不负有心人。
时间,何曾辜负过任何人?或许,你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你已经无限接近自己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你努力尝试过,享受了这个过程,感受了这个体验,心灵的纯度、精神的高度就不同。
如果说作家多有悲观的基调,你的内心一定要阳光。只有内心阳光的人,才能播种阳光。
按照辩证法的原理,在一定量的积累后,再回过头来反思、总结、积淀,追求质的突破,少写也就自然而然了。
真正的高手,是不轻易出手的。因为,你对自己有要求,读者对你有期待。这无形的磁场,会督促你翻越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直到把所有人都甩在身后。当你前面没有路了,没有人了,反过来说,所有的目光都在向你聚拢。
文学的评委,是时间。而很可能,你本人看不到。
作者简介:李立峰,80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这是一个共享、互动平台!“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发现造假、抄袭、套改等即予曝光。)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1/徐向东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蓝运良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