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 见证跨越
龙山, 几百年来一直肩负着这个小镇“把门”的角色,自古就有“旗鼓把门”之说(旗,旗山,即现龙山;鼓,鼓山,即现圆榄山)。它,是见证这个小镇跨越时代最有发言权的岁月老人;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是祖祖辈辈强健的脊梁;是小榄人扎根、掘进的发源地……
近些年,在一阵春风的拂动下,它的角色似乎已逐渐被周围的建筑物替换着。它的头顶虽然加建了一座藏龙阁,仍够不上周边建筑物的增高速度,在走向现代化的城市群中,更显得相形见绌。因为,在它的肋下,有开明政策的引导,整个小镇开始长出杈角、长出肋骨,整个胸膛里呈现出气势磅礴,日积月累之下,难免被一群孪生兄弟超越。
哎,光阴在不经意间滑过眉梢,回眸处,原本的角色渐渐老去,曾经的故事遗落身后,早已刻画成脚印。
龙山,早在八百年前只是伶仃洋上的一座岩石岛礁,大者形若蚌,小者形如螺,早称蚌吐珠山;这个曾是珠三角的浅海湾,经历过河流沉积终出水成陆,沧海变桑田,这发育阶段需要近五千年才形成沙滩或沼泽地;这座在镇之东北凸起的石英岩,高只有四十一点五米,倾角六十度,形似半个榄,故小榄人习惯称为“半边榄”;因半边榄一边兀起缺其半,一边另起一石,若鲤鱼吐珠,似鲤鱼拜浪状态,又传山前有一小溪,每年清明时候有无数鲤鱼在溪中腾跃,望山游泳,以朝其宗,便产生了“鲤鱼朝宗”的故事;这座不像山的山,又如一面竖起的旗,又称“旗峰”。小榄位于西江下游,扼西江咽喉,山明水秀,物阜年丰,是鱼米之乡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传古时,有一帮土匪妄想霸占小榄,其头领迷信风水,先派风水先生到小榄观察,谁知驾舟到达南沙尾(福兴渡口对岸),举头远望,撞入眼帘的是竖旗拱鼓的铜墙铁壁,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把守小榄的两座山峰鼓山(圆榄)及旗峰(半边榄),活象一个拱起的鼓和一面竖起的军旗,似乎下面埋伏着千军万马,严阵以待地守卫着小榄,怀疑小榄早闻风声有所准备,急忙回程稟报,头领听后不敢轻举妄动,立马率队狼狈撤回营寨,小榄得以免此一却……。多么有故事的一座山。
可就是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自从有人耕种后,几百年来不见得有何变化,山还是哪座石山,田还是哪块瘦田,一直沉睡着,等待人们把它唤醒。
笔者自懂事起,几十年来在山脚经过多少回,依稀觉得变化确实缓慢,似乎是一个没有足够营养的婴孩,山上头发(草木)也不多一根。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小榄及周边地区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党和国家为了民生,凝聚人民的力量,在山脚下建起了厂房建筑面积八千多平方米、缫丝机240台的中山丝厂,让这山头有了冒烟的气势,也让中山缫丝业重获新生,一时成为中山的一实力支柱产业,中山当年仅有的四家省属国营大工厂之一,也曾是小榄工业发展的起源地。而这满有烟火味的产业,只维持了二十多年光景,于八十年代中期因竞争力下降又关闭了,这座山依然是没有什么植被的石山,除了稀疏的杂草,就成了很少人踏足且不见其他植物的荒山。
笔者中学时代(七十年代)学农的农场就在龙山对开的榄面沙(即现小榄大酒店位置),毎个学期的一个月学农课程定到此地种地及打砖,为了抄近路,所以半边榄是每天的必经之道。这一走,走过近十年光景。
从小榄登云桥步下转过基头桥,过了基头桥向半边榄方向,放眼尽是窄窄的小路;纵横交错的河溪、鱼塘、农民种植瓜菜的自留地;零落的茅屋村居;偶尔还有猪舍、蚕室;更有丢荒了的耕地;在接近半边榄处还有一座敞开的、只有几间破旧教室的学校,可能是方便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吧;走了近二十分钟的小路,才看到当时小榄最大规模的工厂——中山丝厂高高耸起在山边的大烟囱。
翻过中山丝厂,横穿105国道,踏上沙口海的第二道围堤。围堤两傍种满葵树,堤外与第一围堤间是水坭预制件场和我们学校的农场,再过一点是新建的水坭船厂和电镀厂,堤內与105国道间是德来村及农田,还有一座只有几个破旧课室的学校。
往沙口方向,105国道两傍分别是粮仓、陶瓷厂、头菜加工场、水出公司、果出公司、港务站及水上大队,也算得上当年小榄的最大企业了。而对岸是东凤镇,当年要过东凤走亲戚,还要跑到海傍街搭过海渡轮呢。
进入八十年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小榄借毗邻港澳之利,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引进外资加快传统手工业的转型,为日后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打下稳实的经济基础。悄悄地,一架飞虹在我们学校农场的上空划过。这一桥飞架从粗犷的沼泽与野草丛中腾起,直指东凤往北方向,打破了几百年来向外交往靠水路的锢咒,疏通了向外延伸的经胳,引领着小镇重立开放鳌头,撑开了发展大格局,开始用文明精心包装、设计,为华丽变身铺垫着。
优越的社会制度,优秀的政党领导,良好的民生政策,凝聚着民心,到处显露一片图腾现象。到了九十年代,小榄由水色匝內的历史改写到龙山脚下的跨越,半边榄脚下一座新城如“鲤鱼朝宗”般腾起,不断涂上重彩,沉睡了近千年的荒地焕发生机,从此走向蜕变与时代跨越。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纵横交错的道路规划有致,让经济交往的血脉更畅通;密麻麻的楼宇如孪生兄弟般与半边榄比肩而立;……一个新时代的金融商贸圈雏形呈现眼前,在奔向小康的快车道中飞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半边榄附属的地皮顿时脱胎换骨,如贴上城市的标签,洋气性感起来,一幅图腾的画图在此展开:
瞧:不到十年的打造,毎一天都在改变,半边榄依然像一面旗般引领着,率先自我粉饰成山清水秀的公园,运泥上山植被造绿,山顶筑起“藏龙阁”,寓意图腾,取名“龙山”;周边顿时热闹起来,黄墙红瓦的建筑鳞次栉比,在艳阳的照耀下流光溢彩,由过去的贫穷落后蝶变成光景窈娆、生活宜居的新市镇;昔日的水出、果出、港务站一带摇身变成拥有“沿江绿道”、“亲水平台”等的“江滨公园”,无处不在生动诠释着美好人居;而另一侧,固力、长青、乐百氏等大集团进驻,日供水量25万吨的水务公司、总装机容量4.8万千瓦的发电厂、18万千瓦的永安电力有限公司的建成,及吞吐量180万吨小榄港和日检放500台车辆的进出境货运场的建立,为跨越新世纪增添了无限活力;……一切的一切,眼睛所在处是那一丝丝隐藏在陌生中的熟悉,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那令人畏惧的变化。山老了,换来的是年轻的、衣食住行的质量越来越好的城市,城市的温馨会在此刻被呼吸进我们的灵魂。
看,如今龙山脚下的小镇,正不断在跨越,拥有五金制品和电子音响行业两个国家級产业基地;获文明村镇、环境优美乡镇、卫生镇、籿镇建设先进镇、造林绿化百佳镇、花木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国家称号,无愧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榜样” 之美誉。
龙山不禁赞叹:曾经有过穷困、有过忧伤、有过很多纠结与过往的地方,由于不断地书写春天故事,才有眼前醉人的景象,所有过去的雨打雪霜印象,已如一页飘零的落叶被深深地埋在龙山的记忆里。
所有的逆行都是有备而来,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时间才被看到,所有的成就都是勤奋埋下的伏笔……。龙山随着城市的步伐还要活下去,还要见证跨越,尽管周边的建筑物正以“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态势发展,却不会因此而模糊了视线,还会用耳去聆听:只要坚定不移做好山水人文这篇大文章,必将在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唱出更加嘹亮的赞歌。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记者 徐向东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 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