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霓‖读张楚藩诗集《曲江行吟》(见地/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4-2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至简而深邃的灵魂
——读张楚藩老师《曲江行吟》

潮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张楚藩老师生于斯长于斯,且又是文化工作者,因而身上的“文气”“雅气”似乎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特征。虽与他未曾谋面,但从他的笔韵中,可略知一二他深广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他的诗歌、散文还是在朋友圈发的一些精短的读书笔记,我都看到一种光芒,那就是他深邃思想的闪光。他的思想也是一种独特情感体验的反馈,这种体验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如他的散文《心祭》,写了作者与父亲阴阳两隔的深切悲伤与无奈,作者对多舛命运的抗争,及在父亲的鼓励下自强不息的坚持。这些命运属于他个人,因而这种体验是孤独的,当他在都市头条发布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从这方面说,这种体验又是不孤独的,缘于他笔下的至情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独特的思想与贴近人心的感情,造就他的诗文有一种温暖而纯净的色彩,读后如春风化雨渗入心田,久久不能忘怀。

(图片来源:潮州日报)

在我看来,张老师既是学富五车的长者,又是一位坦诚谦和的朋友,低调、亲切,一如他晓畅自然的文笔。喜闻他第二本诗集《曲江行吟》付梓在即,而我有幸在融融春日中接收到他的诗稿,自然先一睹为快,品阅时如有花香弥漫,忍不住采撷这一路芬芳,与大家共享。

书中以诗作《带着一首诗,去旅行》作为代自序,其中两句就表明了作者对诗歌的钟情:尔来无奇巧,惟掏一颗心。张老师就是带着一颗真心在诗行中行走,纯粹而简单,所以整本诗集读下来,打动人心的情感比比皆是。第一辑“行与吟”中,《芡实村恋歌》《凤城名片》《潮州莸物语》等诗章,以近800行诗展现家乡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风俗风物等,这不得不让人惊叹其间笔力的浑厚,也只有对家乡抱以一种至深的情,才会从平凡人物、琐碎事物中提取出诗意与精神精髓,笔酣墨畅大篇幅地抒写赞美之歌。

《芡实村恋歌》中的曲江,实为张老师的家乡下张村。这是200行的组诗,每一组都有独特的意象,老榕树、大宗祠、十里长街、荷花塘......这些意象浓缩着一种乡情,既有豪迈的气质,也有含蓄的委婉,在平实朴素中飘荡出缕缕诗意。在《周仓庙》中:英雄崇拜,陶冶英雄品格/曲江村头的烈士墓地,鲜花簇拥/扶贫济困,抢险救灾/曲江村儿女总是发出洪亮的声音:/“到!”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以抗灾抢险的“动”,烘托出烈士墓地的“静”,也形成一种对比,本来墓地是带有悲伤色彩的,然而这悲伤从短暂升华成精神的永恒,情感因而显得波澜壮阔。而《荷花塘》中“星光下,月色中/健美的酮体/纷披的秀发/如沐浴仙女,如嬉戏林妖”,这些诗句又带着秀丽婉约的品质,含蓄而富有余韵,把人带进一种优美宁静的想象之中。

潮州人具有开拓精神,这在张老师的诗歌创作中也有所体现。500行的组诗《凤城名片》,叙述了新时代文明使者的动人故事,这实属一种创新。这些故事都基于事实,与《浮士德》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同,属于大型写实长诗。然而作者通过恰当的虚实处理,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情,在娓娓道来中,我们看到了孝道、慈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各种崇高精神,但与我们所见的新闻报道或纪实写作不一样,在诗歌的后面,都有留白,言未尽而意更浓。以诗歌特有的节奏、简练优美的语言来呈现故事,给我们构出一个个美学场景,确实令人叹服。这里沉淀下来的不仅是潮州的精神文明,还有诗人对这座城市的无比热爱。诗行的结尾“我愿我的诗行/化作乐章/应和新潮州/前进的节拍”,没有气势磅礴的歌唱,而是以一种收敛的语调,让人去感受、展望这座海滨城市现在和未来的美,如在徐徐海风中,望见海鸥、白帆、浪花,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认为:诗人依赖文字,更依赖目光。世间万物因诗人的目光而重获意义。在张老师的诗集中,各种事物因了他的目光和敏锐的触觉,而具有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在这里,雪花变成邀约的信物,吉祥树象征法制社会的安宁,黄花风铃不再以花期短暂而悲伤,枫叶成为深情的丹心。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别有一番意味。诗歌讲究“意在言外”,这种“意”,不但存在于技巧的运用中,而且在于诗人思想的张力。在“诗与思”一辑中,展现的多是诗人的思考,诗歌较为精短,语言诙谐幽默。如《剪刀石头布》中,一共4节,只有12行,却颇有意味。前三节写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最后一节说:“一个声音远远传来:/别较劲了/上帝的事,上帝管”。世间事物的矛盾总是对立又统一,这首小诗没有解决矛盾,而是让矛盾共生互存,体现的是顺应天命、“反者道之动”的道家哲学思想。如《阵雨》仅四行诗:猝不及防的阵雨/从高空垂下条条银线/马路上的男男女女/像一群提线木偶。诗人的目光与众不同,在我们惯常的视线范围内,他看到的却是普通大众无法与猝不及防的命运抗争的现实。他的目光带着探幽的使命,因而笔下的诗歌也向我们构建出一个深邃的灵魂。

从“行与吟”“诗与思”“我与你”“远与近”四辑诗歌中,我们看到意象的歌咏,事迹的颂唱,自我情感的表达,生命的探索。内涵深厚,外延广泛。语言洗练,多以白描手法,正如生命越来越开阔,更多的事物化繁为简,更为接近本质。从外象写到内心,我们看见一个至简而深邃的灵魂。其最终的意义,都在于诗人把美好,把人生的洞见向我们呈现,不但对诗歌写作,而且对生命的思考也起到一种启迪的作用。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 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