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身子扎根村里,中山这些扶贫干部俯首甘为扶贫孺子牛
栏目:文棚 来源: 发布:2021-04-1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立下扶贫的“军令状”,简单收拾下行囊,便一路翻山越岭,从中山五桂山奔向数百公里外的肇庆市封开县……就这样,由9个人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在封开县下辖的3个省定贫困村里,奔着同一个脱贫的目标,开始了长达7、8年的攻坚战。至2020年底,这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1.15万元以上,所有低保、五保对象应保尽保。

一头“黄牛”的8年扶贫路

“黄牛,签了这脱贫的名字之后,你们还来不来?以后这些扶贫项目的收益我们还拿不拿得到?”

“这是哪儿的话,不管以后我来不来,这钱绝对不会少了你们的!”

村民们口中的黄牛,便是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吕卫方。小时候,因为太调皮,爷爷便给他起了这个绰号。后来叫的人多了,吕卫方这个名字,反而鲜有人知道。

2013年5月,时任五桂山农社局副局长的吕卫方响应号召,主动前往肇庆市封开县莲都镇的四村村和深底村开展扶贫“双到”工作。2016年5月,继续留队肇庆市封开县莲都镇的芬守村、河儿口镇的西村村以及扶学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刚到扶贫点时,泥泞的山路、原始的茅厕、残破的土房,仿佛让吕卫方瞬间穿越回了40年前的农村。来不及多感慨,安定下住所后,有着近20年农村工作经验的吕卫方很快便开始着手扶贫工作。万事开头难,危房改造工程质量是否过关,如何提高农作物种植产能,如何因地制宜打造产业扶贫项目,水利工程、经费预算、材料总结又该怎么做,作为总队长的他,样样都得懂。可即便常年在农村工作,这些专业领域的东西,哪能样样都精通?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他只能拼命利用各种渠道为自己“充电”,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万金油”。    

为顺利展开工作,他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摸底排查上,挨家挨户核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再针对每一户制定扶贫计划。经过调查,他了解到人多田少、残疾人多是导致这5个村子贫困的主要原因。于是,工作队一方面为村民提供家禽家畜的种苗进行养殖,一方面鼓励有劳动力的家庭出来珠三角地区打工。同时,根据各村的特色生态资源制定相关的产业扶贫方案。

最被看好的属白鸽养殖基地,该项目是由三个村分别投资50万元,与中山市好欢喜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的扶贫产业项目,收益率为11%,是近年来五桂山办事处扶贫工作队投入大量精力开展的重大项目。为了促成项目落地,吕卫方和刘润洪等队友耗时大半年,利用休息时间,多次于封开、中山两地奔波,项目启动后仅半年,村民便获得了分红。

2020年,芬守村还落实了黄牛养殖基地的项目,扶学村、西村村也开展了红心番石榴的种植项目。三个村也都开展了南丰综合体扶贫项目、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每年定期都会有相应的收益。

“抬也要把他抬出去”

危房改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2年的施工,肇庆市莲都镇芬守村贫困户孔祥芬家的新房于2018年夏天通过了验收。新居入伙那日,吕卫方带着孔祥芬来到新房参观,没想到他竟把这里当成了观光的景点,逛完一圈后拔腿便走。

“你跑出来干什么?”“不是拍完照就走吗?”“这是你的新房,以后你就是这里的主人了,你还想走去哪儿?”吕卫方至今仍记得,孔祥芬那一脸不敢置信的表情。

虽然有了敞亮的新房,但固执的孔祥芬却始终对那栋摇摇欲坠的旧房念念不忘,没人注意的时候,又溜了回去。眼看台风要来了,担心房子经不起折腾会砸伤人,吕卫方的牛脾气一下便冒了上来:“不行,太危险了,今天就算抬也要把他抬出去!”扶贫队员们麻利地帮孔祥芬打包好了全部家当,带着他住进了新房,还给他添置了新床、新家具,教他用钥匙开门锁,让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如今,60多岁的孔祥芬已在新房里生活近3年,逢年过节,扶贫队员们便会带着五桂山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捐赠的电器、衣服等物资来探望他,小日子越过越舒坦,再也没出现过“偷跑”的状况。他时时刻刻都将大门钥匙挂在胸前,生怕弄丢了进不了家门,走到哪儿都带着。担心门锁不够安全,他还自作聪明地弄来一条绳子,小心翼翼地绑在门把手上,说这样心里才踏实。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说起危房改造,总有那么几根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任村干部磨破了嘴皮,也坚决不同意改造。

“我就不信说服不了他们!”当所有人都准备放弃时,和吕卫方同样坚守在扶贫一线多年的黄建军,决定揽下这个“烂摊子”。作为整支队伍中年纪最大的70后,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竟是比年轻人还大上几分。

按常理,政府免费帮忙盖新房这样的好事,落在谁头上都欢喜,何至于如此抵触。带着种种疑问,黄建军打起了迂回战。为了取得村民们的信任,他没少花心思做工作,又是嘘寒问暖,又是关怀备至。一段时间后,他才弄明白,打从一开始,大家就不相信免费盖房这件事。

理清了头绪,黄建军便亲自带着这些“钉子户”前往改造成功的村民家中进行实地走访,在一户户人家的现身说法下,“钉子户”们才慢慢打消了疑虑,危房改造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正如黄建军所言,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经过几年的用心相处,村民们从一开始的爱答不理,到后来事无巨细都来找驻村队员帮忙,这样的变化,让黄建军特别有成就感。

谈及这些年是否因为工作而对家庭有所亏欠,黄建军并没有给出想象中的答案。他说,所有人都是舍了小家顾大家,但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不存在亏欠二字,因为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义务。

“庆幸赶上了这趟末班车”

31岁的徐广宇是这支扶贫队伍中的年轻面孔,闲暇时喜欢打打游戏、刷刷抖音,偶尔也会为找对象发愁,但一说起扶贫工作,便立刻精神百倍。

这几年,他时常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为扶贫项目奔走,下班后还不忘了去贫困户家看看,传授一些养殖经验。

他喜欢和村里的孩子们打成一片,见孩子们穿着破旧,很多城里的东西都没见过没吃过,家里也舍不得买,他每次回中山都会特意买一些饼干、糖果、巧克力之类的零食带给他们,哄他们开心。日子久了,感情便更加深厚,有时在上下学的路上,经过办公室门口,孩子们也会习惯性地叫他一声,调皮的男孩们还赠送了他一个“小瘦子”的外号,弄得他哭笑不得。     

去年10月,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组扶贫前后的对比照,有朋友开玩笑说好像老了10岁。徐广宇却毫不在意:“我算是从小到大没怎么吃过苦的人,这次的扶贫就当是人生的一次磨砺,让我见识到了基层的工作环境和困难,即使未来遇到更大的挑战,我都能淡然地面对。”

实际上,早在2015年的时候,他就提出过扶贫申请,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直到2020年才搭上了这趟“末班车”。他十分庆幸能参与到这场具有时代意义的脱贫攻坚战中来,并亲眼见证了这场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时刻。    

今年5月,徐广宇和队友们将结束扶贫工作,回到原有的岗位。临走前,他最放不下的就是村里的孩子:“一个考到了县重点高中,一个在镇中学名列前茅,还有几个留守女孩,希望她们可以好好读书,将来多见识外面的世界,过上更好的日子。”

“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也希望能有好的发展,带动村民家家户户都养鸽子赚钱……”

记者手记
是路终有尽头,是梦终将实现

因为种种缘故,这次的采访并没有接触到所有的队员,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从这几位代表的故事中看到一线扶贫工作者身上那些闪光的特质:坚韧、有责任心、有耐心、有爱心。

如吕卫方,当队员们如地里的农作物,换了一茬又一茬时,他却如同他的绰号“黄牛”一般,八年如一日地耕耘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不辞辛劳。若不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真想为人民做事实,又如何能在离家几百公里的穷乡僻壤一待就是那么多年呢。我想,即便累,他的内心也是充实而幸福的,就像一位扶贫队员所言,躬逢盛世是幸福的,倘若还能参与其中,贡献绵薄之力,就是幸福中的幸福了。

他们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对于他们而言,这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却串联起了一整段难忘的岁月。每当回想起来,便会觉得驻村扶贫的路上并不孤单,陪伴他们的,不止是那些脱贫攻坚路上的“战友”,还有许许多多像不向命运低头、努力生活的平常百姓。让他们更懂得农民生活的不易,更加明白该如何去奋斗、如何去奉献、如何去珍惜、如何去善待他人。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或许不会再有,也不需要有规模如此之大的扶贫行动了,但精准扶贫中四面八方彰显出的精神品质,决战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中展现出的大国气派、大国担当和大国情怀,弥足珍贵,定当代代相传。

在接下来的新篇章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驻村扶贫队员虽将退场,但未来必将涌现出一批新的“战士”,执笔描绘出更美好的秀美乡村图。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付陈陈
◆图/被访者提供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张鹏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0532人浏览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