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乐善行共度元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当读到这首词,就会穿越到宋朝那个灯火阑珊、衣香鬓影的元宵夜,似乎还听见了古人那些盈盈笑语声。从古至今,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每逢元宵节,各地都会有闹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耍龙灯等习俗。一个个富有传统特色的民风、民俗,一盏盏精巧多彩的花灯,一束束五彩缤纷的焰火、飞溅的礼花,将夜空装扮得五彩斑斓;将过年的余韵,再一次尽情演绎。一锅沸腾的汤圆,渗透着阖家团圆的甜蜜和喜气。但是随着年岁渐长,年味却渐淡了,难见花市,不见游龙,唯有在电视里播放的那台歌舞升平的晚会里寻得一丝节日的慰藉。
记得我当年刚到中山的时候,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慈善万人行,是人们欢度元宵佳节的应景节目。这项全民参与的盛大活动,为元宵节增添一点仪式感。过去,这里并没有闹元宵的传统。当下,把民俗活动、文化活动与慈善活动相结合,成为一种特有的节日文化。这项时尚的元宵活动,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吸引了一些到此旅行的人们,特意腾出时间,专门来参与这场盛会,领略一下当地的民俗文化。
在这个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里,醒狮、飘色、各式舞龙、鼓乐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现场粉墨登场,一顿文化大餐令围观的群众大饱眼福。由于到主会场参加活动的人数是有限制的,能被单位挑选去参加大游行,那是一种荣誉与幸运。有时,为了参与盛会,只能站在街道两旁观看,去感受热闹气氛,心里也有着一种莫名的感动。
这场全民参与的狂欢活动已跨越了30多年,那热闹非凡的画风让人们感受到节日喜悦。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组成巡游方阵,全城出动,人人自觉参与,只为一个温暖的目的:筹善款,做善事。
最令我感动和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中国最年长的志愿者,百岁老人胡汉伟老师,一生曾经参加慈善万人行22次。他不仅自己当志愿者,还召集儿子和孙子都加入志愿服务当中。他说:“参加慈善万人行,比阖家赏灯、吃汤圆还热闹。” “慈善万人行,万人行慈善;人人行善举,处处讲文明。”行善已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民众都喜欢参与慈善万人行,因为“博爱”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它像一个文化符号,体现了人们新时期的精神状态,也成为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
元宵节是一缕吹开春天帘栊的和风,是一幅充满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是阖家团圆、幸福相聚的美好节日。“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以前,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标志,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赏月、赏灯。那灯是光明、喜乐、憧憬和希望的象征,启示人们点亮心灯,驱除黑暗,用智慧照亮人生,自利及利他,造福社会。如今,春和景明,乐善行共度元宵,同祈愿人间福德。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