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廉捷‖中山“三来一补”发现“见证者”(见证中山70年/纪实9)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8-11

中山“三来一补”发现“见证者”

伶仃洋潮起潮落,五桂山香溢四处。

凭借改革开放强劲东风,依仗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中山人筚路蓝缕,以勤劳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中山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通过改革开放迅速蜕变成工商业发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市。今天,中山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积极发展。

回望中山经济发展之路,“三来一补”(来样、来料、来技术、补偿贸易)经济模式不可或缺。据记载,中山乡镇企业前身是改革开放前的社队企业。1979 年以前,社队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产值四分之一,以镇(区)办企业为主,个别较好的村也办一些小型加工和支农企业。1979 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乡镇利用中山毗邻港澳的优势,以“三来一补”为起点,逐步发展乡镇企业。“三来一补”是中山利用外资发展的第一阶段,“1979—1983 年为探索阶段。国家的经济体制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但省利用外资项目审批权未下放,从事对外经济工作的经验不足,思想解放不够,平均每年批准的‘三资’企业项目仅 4 个,而且主要是旅游业。”在 1997 年版《中山市志(上)》可以见到“三来一补”经济模式的起步记录。

改革开放春风吹绿南海之滨,五桂之地,春暖花开。

1978 年 7 月,中山纸箱厂成为全县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引进电子加工装配生产线,新设电子车间,生产收音机。而位于浪网公社(后并入民众镇)的新华手套厂也是在这一时期起步,在中山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对于中山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新华手套厂所起到的招商引资示范作用,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了相关资料也很少出现它的名字,但就是这家企业成了中山“三来一补”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录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荣光

位于中山市东北部的民众镇为典型的岭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1974年分出浪网人民公社,1986 年 12 月改称浪网镇,2000 年并入民众镇。民众镇东至珠江口,西与三角镇接壤,南临横门水道与中山港相邻。据《中山市志》记载,1979 年前,民众工业规模小,经济结构单一,仅有制砖厂、木竹社等几家手工作坊。改革开放后,一些港澳乡亲回乡投资,以“三来一补”及合资、合作形式办企业。1979 年 7 月,“三来一补”企业新华手套厂在浪网开业。

在《中山市志》里有这样的记载:1979 年 8 月,浪网公社新华手套厂建成,为香港南方贸易公司加工各种劳动手套,产品全部出口。1987 年产量达 38.6 万打,香山牌手套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2014 年 3 月 13 日,我在参加《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第一》“三亲”史料征集座谈会时,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玉池讲述了浪网公社新华手套厂建成的情况。《中山日报》2014 年 3 月 15 日的报道中这样写:

“为什么要搞新华手套厂?刘玉池作为当时浪网的领导之一,他印象中当时浪网的土质是‘落雨就一条槽,好天就一张刀’,割到脚很痛那种,所以禾田产量不高,农业产值很低。‘当时想先把路开通,然后把生产搞上去,没有钱怎么办?办乡镇企业。’刘玉池说,改革开放之后,浪网的港澳同乡会就开始找些人回来投资,终于,建成了这间新华手套厂。浪网公社新华手套厂很快被社会接纳,并开始接香港订单。”

而今,行走在民众镇的浪网大道,绿荫惹眼,果园、鱼塘、工厂错落有致,采访当天,还能吃到上网村采摘下来的龙眼。在民众镇上网村委会二楼,我见到村党总支部书记郑炳枝。刚进他的办公室,他就打开话匣子,带着当地口音,语速极快,给人雷厉风行之感。一听我想了解新华手套厂,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他告诉我,高中刚毕业时他的最大理想就是进入这家企业做事,可惜愿望没有达成。

从郑炳枝办公室窗口望去,能见到果园与鱼塘,舒心惬意。这片热土养育着坚韧打拼的人。

新华手套厂是典型的“三来一补”企业,其厂址就在浪网,浪网是大沙田区,工业几乎为零。

郑炳枝说:“这个厂当时做出口,工人做的手套都是皮的,全是由猪皮、牛皮等材料做成的,也有人叫它皮革厂。”

据郑炳枝讲述,新华手套厂 1977 年开始兴建,两年后起好厂房,1979年上半年正式投入生产,由浪网公社副书记何锦添主管,后来由何林添当厂长。

通过郑炳枝的联系,我见到了何林添的儿子。“我老爸去年去世。”何林添的儿子称,新华手套厂选址的地方,当时是一个鱼塘,那个地方近水道,水路运输方便。“我记得当时用石子和沙来填平,填了两个多月,”他介绍说。

浪网因地处浪网沙而得名,据 1997 年版《中山市志(上)》,当时有乡镇企业 529 家,其中工业 99 家,主要有制衣、手袋、漂染、电子、乳胶、织造、纸箱、塑料、化纤、皮具、铸造等厂,新华手套厂的“香山牌”手套获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新华手套厂与其他镇企业一样,通过“三来一补”形式起步,让乡镇企业迅速得到发展,并形成了集中的生产网点。

如今 80 多岁的郭柏年是民众镇人,当年他在浪网担任领导职务。我们在一张十年前他与“三来一补”企业老板陈广球的合影中认出他,找到他进行采访。对于新华手套厂的兴建,他记忆清晣,他说自己很早就与陈广球认识,“当时陈广球父子俩在香港做布行生意,还在浪网建了栋别墅,不时回来。”一天,郭柏年从县里听到了鼓励办工厂的消息,就找到了香港乡亲陈广球,鼓励他回乡办企业。

郭柏年称,选址河边,是出于运材料方便。因为原材料的猪皮、布料、机器等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如果厂址在内陆就麻烦了。这家厂,镇里派了何锦添和马少波两个镇干部负责监管,还需要找一个有经营核算水平的人当厂长。后来找到了会计出身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何林添当厂长。这些都是镇党委讨论过的,“这是镇里招商引资的企业,我们必须派出干部监管。”

▲郭柏年拿出一本画刊,里面有他和浪网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老板陈广球的合影(陈慧/摄)

郭柏年说:“这家厂建起来后,国务院、广东省、县里都有人来参观考察。当时全浪网没有一家企业,全是农业。浪网靠近民众、三角,这一带也没有厂。新华手套厂建起来之后,又带动了好多厂,带起了整个工业区,但这个手套厂的效益是最高的。农民们都争着进厂工作,因为工资比干农业高很多。”

讲起这段历史,郭柏年像重历了当年大办企业的情景,心情十分激动。

想入厂做工,要找关系

“三来一补”经济模式除了把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带到内地外,也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增加百姓收入带来好处。

何林添的儿子继续为我讲述:“这家企业在搞基建时,我爸爸在厂里做工,我也去过。”据何林添的儿子讲,当时进入这个厂做工是一份美差,一般人进不去,有文化才行。“进新华手套厂都要公社统一安排。”

郑炳枝说:“当时这家企业有很多人来参观学习,各处都有来人,何林添也经常接待。接这些人来参观,是在新华手套厂开一只船到码头,鸡鸦水道开一只机船去接。机船是烧柴油的,路不好走,又没车,只能用船到中山港接港商。”

“三来一补”经济模式,极大影响了中山各镇区,人造纤维(化纤)制造业、纺织品制造业、染整业、缝纫业等业态不断形成。浪网也因新华手套厂,吸收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郑炳枝说:“1979 年,我从浪网中学高中毕业,就想入这家企业。我叔叔是浪网公社领导,我找到他时,他对我讲,侄子,‘耕田也是革命’,你就回去耕田吧。”

刚高中毕业的郑炳枝为何想进这家企业?原来,他有同学在厂里做事,听说入职第一个月就拿了 38 元。可惜,当领导的叔叔不支持。讲起当年的事,郑炳枝笑了。

郑炳枝为我找来了在新华手套厂工作过的老员工周洪国:黑瘦身材,讲话总带着几分幽默。他 1982 年入职,做了 25 年,从普工做到管理层。“分两班上班,8 个小时工作制,日班 7 点半左右开工,做企业职工好过搞农业,不用日晒雨淋。”后来,周洪国做到了管理层,按月发工资。他说这家企业奖惩分明,产品质量不好或数量不够就扣工资,做得好则有奖励。

周洪国还说,当年工人收入比农民高多了,因此周边村的青年都争相进厂,手套厂的兴旺带动了众多企业前来浪网。

郑炳枝讲,起初浪网公社经济差,村民都好穷,新华手套厂一办,就把浪网公社的经济撑起来了。“新华手套厂做大后,要有好多的配套,其他厂就进来了,形成了浪网公社第一工业区。”据资料显示,到 1985 年,浪网已办起手套、皮鞋、织布、服装等 10 家工厂,安排 3000 人就业,占全镇劳动力的 1/3,工业生产值达 3000 万元,利润 40 万元。1988 年浪网镇村工业增至 33 家。

周洪国说自己进到这家企业工作,村里人都羡慕,“我先前在镇政府当杂工,镇政府领导也很看重我,做得事,有文化,后来就安排进了企业。”他说,工厂招工时很热闹,很多人争着进。遇八月十五,厂里还有赛艇,发奖金都是发港币,整个浪网公社的人都希望来这个厂做工,还要找关系。周洪国介绍,工厂 1982 至 1983 年最旺,有员工四五百人。

2007 年,周洪国离开这家企业自己创业。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鸡鸦水道成为饮用水保护区,新华手套厂只好关闭。

▲手套厂老员工带记者走访新华手套厂的旧址(陈慧/摄)

周洪国带着我们回到新华手套厂旧址。站在鸡鸦水道流经三角镇和民众镇之间的交界处,他指着旧址说:“这里是企业大门,这里放材料,这里生产……”周洪国一一给我们讲解,但破旧厂房已经没有当日辉煌模样,旁边的鸡鸦水道不时有船家靠岸,陪伴新华手套厂旧址的除了岁月就是流水。

而今,新华手套厂旧址是一片被遗忘的工业区,成片的厂房已空无一人,房顶、墙壁、地面、围墙几乎都淹没在绿色的攀爬植物中。新华手套厂完成了“三来一补”的使命,已经走进人们的记忆深处。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实习生 郭君宜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9116人浏览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