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芦兜粽
我外婆的老房子建在小河边上,旁边种着几棵芦兜树,树干特别粗壮,长的果实看起来像菠萝;芦兜叶有股清香,据老人们说这些叶子有祛热消滞、驱风散瘀的药用功效。每年端午节前,外婆就会用那些芦兜叶包粽子。粽子煮好后,留下几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慢慢品尝,特别有滋味。其余的粽子就拿去集市卖,换些米粮回来。
妈妈经常说,从小就喜欢看着外婆包粽子,觉得那是个最开心的时刻。外婆没读过书,但她会讲百姓祭奠屈原故事以及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芦兜叶一般有1米多高,质地坚韧,包起粽来不易破损。但是芦兜叶子不是割下来就能用的,需要经过很多工序处理。芦兜叶面上有三排刺,“杀青、去刺”是个苦力活,一不小心被刺到手,很容易搞到满手蜂窝会非常痛的。去好刺的芦兜叶要拿去“杀青”,即用大锅煮过,去掉植物的草腥味。杀过青的芦兜叶会放到空地上晒干,因为芦兜肉质肥厚,天气好的话,也要晒上三天时间。外婆把晒好的芦兜叶五条扎成一卷,用塑料膜盖好,竖着放在房子里备用。
外婆会隔夜把米用水泡好,用盐和油拌好。先拿出芦兜叶用热水烫一下,把芦兜叶子最硬的那部分用剪刀斜剪一下,扭成“8”字形做底,然后往上卷成一个圆筒,用牙签固定好;先倒一汤勺的米入粽壳,轻轻摇一摇,再放一块腌好带皮的五花肉。接着放一勺米,盖过肉,再放一个咸蛋黄。一层层地均匀放好肉、蛋,中间也可放一些花生、绿豆、红豆。
粽子包好后,竖着排好在锅中,再把热水倒进锅里,水一定要浸过整条粽子。起码要煮上5、6个小时,间中要不断地加些开水,收火后还得泡浸几小时。小时候,妈妈负责添柴火,经常会累得趴在灶台边睡着了。外婆会时不时走过来敲敲妈妈脑袋瓜,顺便看一眼锅里的粽子。
以前家里穷,有米下锅已是很不错了,所以粽子的材料只有米拌盐加点猪皮。一般粽子会做到很大,有些是几斤重,可以够一家人在地里干活时吃上一天。
现在做芦兜粽的馅料越来越丰富了,还可以放烧鸡、烧鹅、元贝、冬菇、叉烧等等,只要自己喜欢的肉类都可以加进去。外婆去世后,妈妈每年也做一些粽子给我们吃。芦兜粽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总令我回味无穷。但最近几年,妈妈身体状况不好,行动不方便,也很少亲手用芦兜叶子做粽子了。
突然哼起那首年代久远的歌曲,“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 ,将我手轻轻挽。”仿佛看见我的外婆,驼着背、站在小河边,对着我笑嘻嘻,那慈祥的脸庞堆满了一道道褶子……
总听妈妈讲起想起我外婆如何做芦兜粽,想起小河边丛丛的芦兜树,那也有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80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16000次,则打赏2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