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房子
爷爷的土砖瓦房
我的老家在湖南中部的农村。湘黔铁路将我爷爷所归属的生产队一份为二:一边是较密集的居民区,靠近大片的农田;一边是稀散的农田和山丘,少有人住。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爷爷将老房子留给了大伯,带领我爸爸和叔叔搬到稀疏的一边,建起了三户的土砖瓦房。
整个房子背靠小山,门口是一片竹子、几棵大的樟树,再远是水塘、水田和邻居家。一家人经常在夏天的晚上,在门口摇着蒲扇乘凉,萤火虫闪烁,天际星河辽阔清晰。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农村经济落后,老家常见的是土砖瓦房,少见的是1949年前剩下的青砖瓦房,较差的是土砖茅草房。
建房的筹划从制作土砖开始:在农田里挖坑取泥,掺入干稻草,踩软,然后抱起一团泥,砸入木板做成的砖模中,溢出部份用竹弓弦一割,倒出即已成型。一层隔一层稻草垒高,晒干后成土砖。天气要求晴朗,大人挥汗如雨,小孩子们在泥池里搅合,踩来踩去,十分快活。
土砖待干的同时,联系买瓦,石料、木料也在准备中,家里也准备了招待工人的酒肉。然后选一个黄道吉日,一家人,加上从外请的泥水匠、木工、杂工,邻居亲戚都来帮忙,开始建房。和后来的房子相比,冬暖夏凉,但窗户小造成光线差,春天地面发潮厉害。在潮湿的天气,在地上撒上绿豆和水,用脸盆盖住,两三天后绿豆芽就发成了。
爸爸的建红砖楼房
到了1993年,爸爸开始建两层的红砖楼房。主要材料是红砖、水泥预制板。
外请红砖师傅,从红土地里取红土做砖,半干后垒七八米高的红砖窑,外用土砖包裹,下面用煤炭烧制数天,冷却后成砖。水泥预制板用于做楼板承重,从外面的预制板工厂直接购买。
然后再请施工队。从打地基开始,打地基时需要挖出1米多的泥土,再填上石头。这时往往有惊喜:赶出了地底的大老鼠、成窝的耗子和蛇。
屋顶做平顶,也用预制板,加铺水泥后浇沥青防水,方便晒干货。
窗户是土砖房窗户的两倍大,采光良好。外墙刷石粒。
整个房子占地200多平方,门口是一百多平米的晒谷坪。
建房后,家里累于供养我和哥哥的学业,十年内增加建设极少。
到2003年后,哥哥和我都大学毕业,家里经济状况开始宽松。爸爸在劳作之余,每年开始新的建设:1、建现代的厨房、厕所和洗澡间,架水塔,装自来水管,也为了准媳妇“视察”;2、做附近的绿化和修水泥路,小车可以直达门口; 3、内部的装修,购买家具和各种家用电器;4、最后是为兄长和我布置回家度假时的专用套间。
我和哥哥买房
到了哥哥和我这一代,我们都读了大学,走出了农村。
2003年,我毕业后来到广东。因为工作调动,从2003年到2007年,在珠海-中山-深圳三个城市间,搬家十多次:很幸运的是,有同事朋友在一起互帮互助,所以也不觉得辛苦,反而是有趣的回忆;也因为搬家的琐碎,为了避免麻烦,在做大金额的购物决定时一个考虑因素是:会不会在搬家时丢掉造成浪费或者造成麻烦。
2007年,经对比后,感受了中山的宜居,决定贷款买房,几番看房,看中了东区的一套二手房:房子装修还可以,省了装修费用和时间;小区绿化已成形,安静并且安全;物业管理也一直保持让人满意的水平;不足之处就是在东区边,离上班的公司较远,好在楼车半小时一班且准点。买了房后,感情也很快确认下来;接着户口也转入中山,成为了新中山人的一员。
老家的房子
房子给人温暖、安全的感觉,不管是茅草房、土砖房,还是楼房。
老家的土砖房和现在的楼房相比,整体差远了,但奇怪是对老房子的感情和回忆糅合在一起,成为心中的一个花园。看到老房子的照片时,我仿佛灵魂外游,一个人徜徉在花园之中。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