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青岛大学一位宿管大爷疑似在值班室里中暑去世,引发网友热议。医生提醒,高温天不仅要预防室内"中暑",更要注意科学管理"冷热切换"。
医生介绍,当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发热等症状时,需警惕可能已发生中暑;若进一步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情况,则很可能发展为重度中暑,也就是热射病。
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蔡家骥:“不一定要在外面烈日下暴晒才会出现中暑,在体温平均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的时候,在屋里面不开冷气的时候,其实也容易出现中暑这种叫做经典型中暑。”
医生说,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等人群,以及病人、产妇等耐热能力差者,是最易中暑的人群。医生提醒,高温天防暑不仅要"避热",更要科学管理"冷热切换",实现环境温度的平稳过渡。当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空调环境后,突然进入高温户外环境时,“散热”机制无法迅速启动,血管会从收缩状态快速转为扩张,这种骤变会加重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因温差过大出现类似中暑的不适反应。
蔡家骥:从一个高温的环境来到一个低温的环境,会引起我们血管的痉挛。我们也是看到有一些病例报道,剧烈运动后喝冷饮,因为我们的食道靠近心脏,喝冷饮后引起内脏血管的收缩,引起冠脉的痉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
一审 吴林平 二审 郑玉华 三审 肖湘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