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交通大突围)深中交通一体化 催生中山产业集群新范式
栏目:中山手机台 来源: 记者 杨启宁 梁境标 李江涛 发布:2025-07-01

深中通道通车终结了珠江口东西岸“隔海相望”的历史,这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的“黄金纽带”,催生了中山产业集群新范式。

在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中山面向全球招大商,现场签约项目198个,意向投资金额约1059亿元。在中山经营10多年的鸿利达控股有限公司也计划在中山继续扩大投资,兴建一个140多亩的研发和智能制造项目。

鸿利达控股有限公司CEO蔡俊杰:“中山是我们的研发跟制造的总部角色,我们也要加强在这边做一些前期研发跟智能制造的提升,整个项目投资大概是22亿元,完成后我们年产值大概26亿元。”

1988年,鸿利达集团在香港成立了总部,目前在深圳、中山、马来西亚共设有三个生产基地。随着深中通道和中山“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的建设,中山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也给物流体系带来革命性变革。

鸿利达控股有限公司CEO蔡俊杰:“我们到深圳机场25分钟,我出关到这边比到深圳工厂还快,周边供应链的配套也很完善,我们看到包括地铁很多大项目也在陆续投入,所以我们对中山还是更看好。”

为了更方便深中两地居民和人才的交往,中山开通了深中跨市公交和深中航空港等项目,深中“交通一体化”逐渐成形。

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公交科负责人孙荣:“我们深中跨市公交也是作为全国首条,和大桥(深中通道)同步开通的一个跨市公交,现在我们深中快速公交的客流,基本稳定在每天7000–8000人,在重大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我们的客流甚至突破到了一天1.3万人。”

截至目前,深中跨市公交的客流量已经累计达到280万人次。此外,中山还以南中城际香山站为核心,谋划布局链接广、深、珠、佛、中五城轨道网络,推动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促进了产业要素的跨城流动。目前,深中两地已建立以产业链协作和产业集群共建为核心的合作机制,共同规划建设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振辉:“深中交通的一体化,也有力地推动了深圳跟中山之间的产业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两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截止到目前已经实现了735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超过1200项湾区通办、50项跨境通办、1066项视频办,在项目审批方面实现了同一项目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深圳长微科技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俊杰:“‘深圳创新 中山制造’运输成本可能会降低很多,方便了很多企业的上下游对接,我们现在在火炬高新区拿了20亩地,计划投资5亿元,年产值我们计划做到6到8亿元。”

在深中“交通一体化”的助力下,深中产业协同有了更加丰富的“接口”,“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湾区研发+中山转化”的协作模式成效显著,推动了珠江口东西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中山圣湘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铸:“跟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较,中山营商环境是比较好的,因为靠近深圳、香港以及广州,在生物制药方面实际上是有很强的一个产业链的优势,完全可以借助于深圳、广州,以及包括香港这方面的一些人才优势,对于我们人才引进也是非常有帮助,我们也会往中山这方面进行一些倾斜。”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苏文颖  三审 杨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