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对中小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出全面规范。其中要求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还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对于这个规定,学生和老师是怎么看呢?
中山市第一中学老师表示,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进校园是大势所趋,他们已经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方面尝试使用AI技术辅助,此次教育部发布指南为规范使用AI指明了方向。
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10班班主任罗苗:“比如说像是物理教学、化学教学、生物教学,这些自然科学教学我们就需要去使用AI的模拟实体,以及我们的文科类教学,我们也可以引用AI的模型,去给学生建构一个大的框架,让学生能沉浸在这样的一个情景式体验当中。”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具体包括支持个性化学习、提供互动式探究、强化深度阅读体验、赋能课堂互动、精准课后辅导等。有学生表示,有了AI的帮助,学习各科知识确实方便了许多。
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10班学生陈炜靖:“在学校的话可以跟老师沟通,解决作业有疑问的问题,但是如果回到家就没有这么方便,没有直接跟老师沟通,借助AI可以更方便为我们解决作业批改问题。”
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9班学生周炜健:“比如说像我日常学习中,我用AI对我的英语作文进行文字提取,对英文文献进行翻译,以此来纠正我的语法错误和进行词汇、句式的积累,这就是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但如果是让它直接帮我写一篇语文的议论性文章,让它给我提出论题、论点,那我就跳过了思维的过程,我觉得这就属于滥用了。”
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10班学生欧阳语嫣:“AI它其实没有办法体现我们个人的情感,以及它的思维导向,这些都是AI没有办法通过它的代写作业来给我们展现的,所以我觉得作业肯定是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为主,AI可以进行辅助。”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市一中老师表示,有了AI技术辅助以后,他们在布置作业时也会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比如以前有些作业是写名著的读后感,这种类型是很容易被学生用AI来“代写”的,而现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主任王芳:“我们现在的作业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的这种技术帮助学生去思考,在已完成的作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创新,用它带给我们的一些更开阔的视野,引导我们去完善、去改进我们后续的作业。”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苏文颖 三审 杨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