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街道祈安苑小区是市属保障房小区,曾被街坊称为“问题小区”,存在环境卫生差、消防安全隐患、高空抛物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南区街道与相关部门携手制定治理方案,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祈安苑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祈安苑小区如何实现“蝶变”?记者去了解过。
祈安苑小区位于南区街道城南社区,主要为全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保障住房,目前在住人数超6000人,入住人员结构复杂,失业、无业人员占比较高,小区管理难度大。过去,这里普遍存在养狗不牵绳、宠物粪便处理不及时、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等问题,治理非常棘手。近两年,南区街道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开展“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和万名党员干部“入镇下村”提质行动为抓手,聚焦做好“治”的文章,推动祈安苑小区实现从“乱”到“治”,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一件件得到了解决。
记者郑玉华:“目前,祈安苑小区居民户数超过2000户,按照每户一台电动自行车来算,小区内电动自行车的数量非常庞大,去年,社区牵头在小区内新建了16个车棚,基本上能够满足居民停放和充电的需求,不仅小区的秩序更好了,安全系数也更高了。”
南区街道城南社区党委书记简小莉:“之前电动自行车就停在路边,到处都是乱停乱放的,晚上简直是走都走不动,这样消防车和救护车进都进不来,这个是存在很大隐患的,在走访居民和统计了电动自行车的数量之后,我们也跟市住保中心还有物业进行一个联席会议的研讨,所以还是要建多点电动自行车棚,满足他们的需求之后就减轻很多消防隐患。”
2024年10月开始,针对祈安苑小区部分居民的就业困境,南区街道创新打造了“微工坊”灵活就业项目,链接爱心企业引入半成品加工项目,小区内的留守妇女、全职妈妈、低收入及无业人士可以“随到随做 ”。
小区居民吴女士:“每天可以做一千多条,教我一下自己来这里做一下,就这样做,做了两次就有六十多块,我看到都不错,有时候有空就过来,都是几百块一个月。”
由祈安苑小区的楼栋长和志愿者组成的运营服务团队,为“微工坊”的就业者提供从培训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全程贴心服务。
祈安苑小区“微工坊”组长殷英:“现在有100多人来做手工的,有些是上班的,然后她晚上过来拿货,有些像待业宝妈,她们白天有时间的话也过来拿,所以我们微工坊真的是帮助了很多,满足不同群体的一个需求,可以兼顾到家庭,又可以赚一些零花钱,残疾人或者一些特殊群体想去做手工的话,我们也可以送货上门,还有上门收货回来验收。”
以前小区内杂物、废品乱堆放,如今设立的便民回收驿站解决了问题;高空抛物、邻里纠纷也是祈安苑的治理痛点,如今的76个高空抛物摄像头也能时刻守护居民的“头顶安全”。
社会工作观察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陈亚辉:“他们的党建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党建的体系是非常健全的,从南区的党工委再到社区的党委,再到这个小区楼栋长,还有小区成立了党支部,对整个小区的治理形成一个比较好的领导体系,然后特别是对居民的诉求上传下达非常到位,他们的资源联动比较多,工作做得很细,特别是对于居民需求的满足做得很细。”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苏文颖 三审 杨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