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看“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系列报道。中山媒体采访团这次赴武汉,走访了武汉中国光谷两家企业,他们分别与中山联合光电和通宇通讯相关。身处武汉,又同时感受着中山的发展脉搏,企业对两地的发展分别会有怎样的认知,又能够为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怎样的思考呢?
这是通宇通讯武汉公司的临时办公区,作为一家新企业,公司的一切都正在起步阶段。今年初刚刚从中山通宇通讯总部被派驻到这里的刘科种,带着几名在当地现招的员工正忙着“开荒”。通宇通讯这次布局武汉,主要是看好这里的商业航天前景,在原有手机通信领域业务基础上,开辟卫星通信“新赛道”。选择武汉“光谷”,是因为这里有完善的卫星通信产业链,而且高校多,招人容易。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卫通事业部总经理刘科种:“主要是研发技术岗位,全都招引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在武汉这边可能一个多月就能招到人。”
刘科种说,目前武汉正在聚力发展商业航天,当地政府与通宇通讯合资成立了这家新公司,公司有三到四成业务与中山总部相关联。他认为,武汉“光谷”能够打造成熟的产业生态,不仅是因为高校强、人才多。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卫通事业部总经理刘科种:“我觉得武汉目前对一些新兴行业的投入,其实响应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成立专门的一些专项基金去扶持相关的企业,不管是扶持也好,还是招商引资也好,想办法把整个产业链企业聚拢到这里来。”
武汉天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光谷”也是看中了这里的人才、资本和完善的产业链。
记者林绮武:“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就是由天眸光电生产的防爆激光雷达运用在安防监控上的激光成像,假如它所监控的是一个粮仓,运用的是视频监控的话,你只能看到粮仓的外观,而通过这种激光射线反射成像,可以看到这个粮仓里面实时的粮食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假如有变化就可能有失窃,而这种产品里面带有中山基因,因为它所运用的是中山联合光电生产的光学镜片。”
联合光电参与投资了天眸光电,这种带着“中山基因”的激光雷达是无人化操作的基础,也适用于智能辅助驾驶。
武汉天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CTO王爽:“我们普通的摄像头只有图像信息,这个人到车的距离,它不知道,有这个激光雷达之后,它不仅知道这是个什么物体,而且还知道这个物体离车的距离是多少。”
近日,在第137届广交会上,联合光电的智能机器人亮相首次设置的服务机器人专区,当中的激光雷达核心部件就来自天眸光电。
武汉天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刚:“当时全国疫情的时候,联合光电的医疗配送机器人,也是在各大医院发挥着帮助医护人员的作用,提供了很多便利。作为联合光电的医疗器械里面重要的环节,我们是它的‘眼睛’,给它进行感知,我们的产品现在在给联合光电所有无人化系统助力。”
目前,天眸光电与联合光电“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互惠互利。程刚说,武汉研发力量强,而中山制造业发达,两地可以优势互补。
武汉天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刚:“现在就是依托武汉光电技术,把真正的核心技术研发完之后在中山生产,实际上中山在光电的制造能力上有可能更快,而且借助大湾区转化有可能更有优势,另外就是中山的整个供销体系也是非常快,直接是全球销。”
中山目前正在打造“湾区光谷”,程刚认为,对比武汉,中山能够更好地对接市场,成果转化更快,但目前还欠缺“电”。
武汉天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刚:“电就是电子、电路系统,现在的光电产品的系统组成,把光电系统真正引到中山来的话,我认为能让中山的产业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记者林绮武:“对比武汉中国光谷,中山要打造‘湾区光谷’,本地高校力量较为薄弱,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湾区光谷在‘光’方面比较强,‘电’方面还比较弱,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中山的产业生态又应该怎么进一步丰富呢?下面有请专家学者来为我们分析解答。”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副部长王晓博:“中山这个地方能给比较偏向技术型的这种‘电’方向的企业,除了土地、租金或者是一些奖补政策之外,还有哪些平台支撑?当时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落户到中山火炬高新区,也是依托长沙理工大学在光电这部分的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研究院正式备案的专业有8个,都是围绕着‘电’方向来建的。”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经济和管理教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董一军:“中山毕竟创新资源、科研院所、高校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要推动企业跟深圳、武汉‘光谷’联合攻关技术,还有政府也可以去武汉‘光谷’或者深圳设立一些孵化基地、科创基地,通过这个利用他们的人才、技术院所来服务我们的产业,培养、孵化一批具有生态引领性的、生态主导性的企业,这其实就是通过一个点带动整个链,然后再横向、纵向成为一个面,来把我们的产业生态完善起来。”
【记者手记】
武汉作为省会城市,高校资源、科技成果和产业资源都很强,武汉的做法未必适合中山,但原理是相通的。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强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等目标任务,都直击中山当务之急。他山之石可以借镜,在武汉的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中山前进的正确方向,积蓄了更多的信心和能量。期望大湾区之中山在不远的将来,同样能够打造出闪耀全国的“光谷”,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牛宇华 三审 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