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看“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系列报道,今晚我们一起来走进湖北武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才能高质量发展。但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钱,而资本是逐利的,怎样才能使双方情投意合,喜结良缘,“结婚生子”呢?那就要看“红娘”的本事了。这次调研采访,中山媒体采访团就拜访了武汉两家“政产学研”的相关机构,他们可谓战绩彪炳。
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中国光谷”颇负盛名,以光电为拳头学科的华中科技大学正是它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华中科技大学与当地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手握丰富的高校科研成果,广泛对接产业资源,导入资本,孵化项目,依靠AI大数据系统,精准匹配供需,不仅介绍牵手,还要包“结婚生子”。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高明:“成果是我们跟中国科协合作,全国60多万条的科研工作者的技术专利成果全部在我们的库里,通过湖北省科协培养了上千名的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他们通过线下走访的方式把企业端的需求上传上来,然后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匹配。”
包“结婚生子”不是那么简单,只有能够转化、赚钱的科研成果,企业才会掏钱买,如果只是“牵线”,最终对不上眼也是白费力气。高明说,“精准”匹配的关键在于了解企业的真需求,为企业解决真问题。截至去年,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近800家,仅去年一年,园区就营收超343亿元,纳税22.7亿元。目前,他们与中山火炬高新区正在酝酿合作。
高明:“中山火炬高新区现在在讨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把大学科技园在武汉光谷的这套服务体系模式导入中山,我们已经不停地在跟他们沟通做方案,他们前期在做政府预算,研究在哪个平台,他们有很多平台公司。”
说到政产学研对接的精准,同样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海聚科投也是佼佼者。作为一家专注于创新创业企业科技投资与综合服务的机构,海聚科投清楚政府所想、资本所盼、人才所在。他们甚至从高中阶段就开始跟踪尖子生流向,引才自然更加得心应手。他们根据政府需求规划产业,根据产业需求适配人才,形成“精准”闭环。
海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孙琦琳:“企业去养这样一个研发团队,从经营的角度来说,他的压力会比较大,把他的科研放在高校里,高校也有这样的一些成果转化需求帮他去支撑他的研发,你的技术在进步,你的产品在迭代,那你的市场就有可能会更好,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去给你投钱,给你钱花,招才就是招商,招商也是招才。 ”
海聚科投自成立至今,已为6个大学科技园赋能,助力5个高新区的21家企业首次公开募股,累计服务101所知名高校及22个省市地方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
孙琦琳:“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之后,吸引不同的政府、高校来主动地找我们,我们能很好地找到政府的需求点,更好地去解决他的问题,难的其实就在于要更多地去了解到当地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产业需求、招商需求。”
记者林绮武:“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政产学研精准对接、提高转化成功率非常关键,而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就是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他们认为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怎样,还有没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呢,有请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行业专家来分析解答。”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副部长王晓博:“科研院所里的老师研究的项目是比较偏颠覆性的,中山目前的产业是以制造业为主,我们去做对接的时候就发现企业其实是有技术的需求,但是需求不是很明确,或者说我们去培养技术出来,不一定很吻合企业的需求,所以我们今天提出了跟地方企业共建院企联合研发中心,去为企业做定制化的技术人员的培养,也可以是企业把他的技术人员派驻到我们的联合研发中心里面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技术合作的形式,去帮企业做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
编辑 刘莉云 二审 牛宇华 三审 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