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是“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系列报道,在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征程中,文旅产业如何成为经济与文化的“双面绣”?成都的杜甫草堂、人民公园与太古里,以历史为魂、以生活为脉,创造了“可逛可品可留”的城市文旅样本。中山能否借他山之石,书写属于自己的“湾区诗意”呢?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游客必去的旅游胜地,它将与杜甫相关的史料、人物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游客对唐宋文人墨客的兴趣。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导游:“总共12位诗人的塑像,这三位就是我们四川诗人,还有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李商隐、白居易,包括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等,这些12位诗人的塑像,就摆放在这个里面,旁边还有一个草堂书院。”
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诗词转化为了可触摸的景观,并与潮流的文创产品相结合,让历史成为变现的最好载体。仅这款首饰,就把草堂的诗词等诸多元素,融合到微雕和现代人的穿戴习惯上来。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让多款文创产品销量飙升。
游客王小姐:“如果说到一个地方,可能比较吸引我的就是那些文化文创产品,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没有,在咱们成都是一个特色。”
此外,在各大景点附近,都配套有成都“慢生活”的元素,成为游人前来“打卡”和“沉浸式体验”的流量密码。比如外地人到成都旅游的必打卡景点——成都人民公园,它不仅有无数父母为儿女们操心的相亲角,还有百花争艳的花卉园,和百年老店——鹤鸣茶社和钟水饺。
鹤鸣茶社、钟水饺楼面经理蒋文定:“钟水饺有132年的历史,然后我们经营的鹤鸣茶社也有101年的历史,现在看来外地游客很多,其实早上的是本地游客,现在我们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是参半的,当然游客最主要是体验成都的市井文化,感受一下成都的生活状态。”
这里有钟水饺、熊猫汤圆、熊猫雪糕、油茶等值得推荐的小吃、茶点,还有让人印象深刻、行云如流水般的长嘴铜壶冲茶技艺,伴着民谣《成都》、百年茶香以及采耳技艺,吸引着四方游客“为体验而来”。
游客马小姐:“没想到能这么多人,这边也很大,第一次看到那个茶壶的表演,挺好的,我们青岛那边比较卷,可能就没有这种氛围,他们这边就是‘慢生活’,来到这边我们点的也是很有特色的重庆小吃,挺好的。”
鹤鸣茶社、钟水饺楼面经理蒋文定:“成都人喝茶不仅仅是为了那一杯茶而去,往往就是为了放松自己,两个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也可以天南海北地聊,《成都》这首歌出来主要是让大家进入成都去体验,去感受我们成都的美食、成都的休闲,怎么样去体现我们吃得安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记者杨启宁:“在成都,游客为历史而来,却为生活停留,在中山,我们能否让孙中山文化,从‘参观景点’变为‘体验现场’,让游客‘为体验而来’呢?我们来听听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匡和平的建议。”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匡和平:“我们可借鉴成都的经验,在孙中山故居增设AR导览还原革命场景,开发‘香山商帮’数字藏品,将翠亨村古建筑群改造为文化体验馆、非遗工坊,打造一批民国特色的民宿,引入故居九大簋饮食业和沉浸式剧本游,让游客‘穿越’至孙中山革命年代,并把节庆IP化,策划‘中山华侨文化周’,鼓励音乐人士创造中山的民谣,打造侨乡主题市集与实景演出。”
记者杨启宁:“另外,成都把‘本地日常’变成了‘游客盛宴’,中山又应该如何用好他山之石,避免‘千街一面’的网红化陷阱呢?”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匡和平:“留住本地人,才能吸引外地人,中山的骑楼、茶楼不应只是游客的背景板,而应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舞台’,孙文西路步行街、公园、商圈可以引入杏仁饼手作、中山装定制等本土品牌,以现代风格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出‘生活即景点’,从‘打卡’到‘沉浸式’的文旅产品。”
【记者手记】
文旅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表达,成都的“快耍慢活”背后,是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升华,是对城市生活本质的回归。太古里的成功,在于它将消费者从“购物者”变成了“生活体验家”;玉林东路的魅力,源自对本地居民生活场景的精心守护与创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人民公园的人气,在于“尊重在地、服务民生”,这些文旅“表现方式”,与中山的文旅蓝图有着契合点,中山同样可以以历史为根、以民生为本、以创新为翼,让孙中山故里的红色基因、香山古城的侨乡记忆、湾区枢纽的活力脉搏,共同奏响“诗意栖居”的湾区强音。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牛宇华 三审 杨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