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广东最新要求!中小学生要上人工智能课程
栏目:中山手机台 来源: 记者 缪卓延 发布:2025-04-19

广东正式发布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两素养一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学校在教学中如何落实?目前中山的中小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上有何发展?记者去到中山市实验小学了解过。

“2+1”方案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制定的《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的问题。在中山市实验小学一节信息科技课上,老师以“太阳光线我会追”为主题,通过AI搜索、原理解释、编程实践等,让学生了解太阳能发电模块如何智能跟踪太阳光,感受生活中AI场景应用的原理。

中山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王芃羽:“编程的判断语句就是看到红绿灯,就会想秒数到零,那它就变绿,可以代入一个样例然后去理解它,就可以很轻松地编出那一行代码。”

中山市实验小学信息科组老师阮德怀:“课标对于小学更多是一个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到了初中会对它的原理进行学习,在今天课堂里面可能会尝试,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原理是怎么得来。”

“2+1”方案中提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时安排,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2+1”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等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作了指引。

中山市实验小学信息科组老师阮德怀:“中山市实验小学在2017年就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的课堂,以前是一个学科单独去尝试,现在我们是通过跨学科,如数学、科学的学科,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之前教学生某种技能或者某个传感器的认识为主,现在通过课堂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含他们的思维能力、信息意识。”

近年来,中山除了落实国家、省有关人工智能教学的要求,还不断更新中山《信息技术》教材和AI课程系列丛书,实施智能体验、算法思维、项目智造等课程教学,完善人工智能课程框架。

中山市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陈宏珊:“我校坚持在低年级每周开设校本信息课,开设编程、机器人、科创、人工智能等社团课程10余项,我们通过学生展演、学生竞赛、研课题等途径,延展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保障学时,优化学生素养评价体系和人工智能教育生态,进一步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苏文颖  三审 杨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329人浏览   2025-05-05
返程将至,广东这些路段易拥堵
12078人浏览   202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