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成都玉林路街区留住人间烟火气 焕发老城文旅魅力
栏目:中山手机台 来源: 记者 杨启宁 梁鑫 发布:2025-04-17

继续来看“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系列报道,这次中山采访团队深入四川省成都市,对当地老旧街区改造项目开展调研,学习成都从硬件设施到服务功能的系统性改造思路,以及在多业权街区统一运营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山打造孙文西路步行街、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借鉴。

走到成都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赵雷的《成都》不时在耳畔回响。伴随着旋律,成都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成都小酒馆工作人员小杨:“像之前这些街铺,都比较窄一些、乱一些,然后比较老旧,经过社区政府翻新以后,整体比较规范一些,都是比较有烟火气息、有人气的,社区的人也比较多,游客来往也比较多,客流量‘噌噌噌’地往上涨。”

在这条长750米的玉林东路,有超140家店铺,每一家店铺的主体造型、入口、橱窗、店招都各具特色,都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部产业人群的生活需求和消费习惯,结合时尚潮流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整条玉林东路的“三线”全部埋于地下,道路设计也摒弃了传统的“汽车优先”理念,转变为以慢行交通为核心,车行道与慢行道的高度差被抹平,拓宽了慢行通道,不仅为行人提供了更多空间,还活跃了商业街区的氛围。在节假日、下班后等规定时间内,街边的店铺可以在指定的慢行道区域摆摊,市民游客端一杯小酒坐下闲聊已成街区的常态。

游客王小姐:“整体的风貌觉得还挺不错的,会有下次再来的想法,就是店铺种类还挺丰富的。”

玉林东路街区的打造,关键一点就是规划先行。玉林东路的改造理念是“尊重在地文化”,目标就藏在八个字里——“烟火玉林 优雅成都”。

成都市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设计总监陈小晶:“我们还是以这种市井化、生活化、场景化为主题,形成一个管理制度或者一个管理机构,由共管领导来牵头,以社区街道为主体,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来联动就很紧密,我们把这个片区的模型全部建出来,大家都能很三维地直观看得到,确保我们按照统一的宗旨贯彻下去。”

成都市玉林东路的改造还进行了业态创新。根据成都市提出的“五个一”街区更新路径,即“新招一批、保留一批、提升一批、搬迁一批、挖潜一批”,玉林东路在保留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化业态的基础上,新招了一批受年轻人青睐的业态,比如装修别致的现烤面包店、陈列美观的瓷器店等等。

面包店负责人李遇:“我们是去年国庆的时候在这里开的,因为我们当时是蛮喜欢这边社区的生活氛围。”

焕然一新的商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集聚效应。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另一方面,社区拥有了自我更新迭代的能力,还带动不远处的芳草横街等街区的自我改造,让“烟火玉林”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向外辐射,创造了“回归老城、更新老城、活化老城”的成功典范,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也成为了四川省首个获全国推介的老旧街区改造类先进做法。

今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围绕1个香山古城核心,打造10大文旅旗舰项目,培育100个文旅消费场景,建设3条特色文旅廊道,推出8大主题精品线路。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旨在通过“绣花功夫”活化历史街区,将山水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人间烟火气”与“湾区好生活”相得益彰,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今年春节期间,焕新亮相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以沉浸式文旅体验交出了亮眼答卷,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非遗市集、实景演艺等30余项活动展现“老城新生”的独特魅力。

记者杨启宁:“中山与成都在历史文化保护及街区打造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可探索,我们应该如何借鉴成都的创新经验,为中山老旧街区改造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这次我们邀请了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匡和平,为中山出谋划策。”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匡和平:“文旅产业需平衡‘生活化’与‘时尚化’,成都玉林东路紧扣‘烟火成都’主题,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精准锚定,中山坐拥孙文西路、从善坊等多元场景,拥有香山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等宝贵资源,可以围绕‘人间烟火气’定位,通过建筑风貌修缮、历史场景复原,构建‘体验+社交+文化’的复合型文旅业态体系,让街区成为‘可阅读的城市历史书’。”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李紫昭  三审 苏文颖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