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关注“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系列报道。中山媒体团跨越千里,深入重庆两江新区制造业腹地,实地探访重庆机电集团旗下的两家链主企业。从轰鸣的车间到精密的实验室,从技术攻坚到生态构建,重庆如何以链主之力激活产业链条?这场跨省调研又能为中山“新十大舰队”带来哪些启示?
在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正忙于新能源汽车轮毂轴承生产。这家扎根重庆35年的链主企业,在做好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响应重庆的“双链制”,严格执行“赛马比拼机制”,为头部新能源车企供货的同时,通过订单牵引培育本地配套体系。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余:“‘赛马比拼机制’是通过把你的经营情况、社会稳定、就业、审计相关事项集中在一起,每个月进行打分来评比,做得好的,要进行经验交流,做得差的,可能要进行自我检视,共同推动整个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西部制造业高地,重庆两江新区以“链长制”为引擎,聚焦汽车、电子等主导产业,推动机关力量下沉,聚合各方资源,紧扣“园区、产业、企业、项目”需求,为企业提供全员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
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局产业统筹组(总链办)相关负责人蔡雨:“2021年的时候,我们提出建设‘10+1’产业功能区,实施链长加链主的双链制,2023年11月迭代升级了我们的链长制,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协同创新产业,聚力打造了8个重点产业链群,为整车与零部件企业搭建了高效务实的交流平台,加速产业高端化进程。”
在服务过程中,两江新区还创新实施了服务企业的双专员制度,在重庆市率先为2600多家规上企业和成长潜力大的重点企业全覆盖匹配服务专员和网格专员,服务专员走访服务六必问制度还入选了2024年工信部的典型案例。
重庆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工作室主任谢力:“我们在对接企业的过程中,企业也会给我们提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痛点难点,或者说对行业的一些具体的发展建议,我们也会把这些建议或者问题收集起来,直接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通过“双链制”和“赛马比拼机制”,政企之间形成了“链”上发力,“聚”势前行的局面,让重庆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和生产效率不断上升,物流成本下降约40%。助力链主企业重庆长江轴承业绩迅猛发展,实现了2024年全年轮毂轴承产量突破1100万套大关,真正实现企业“链”上共赢。
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局产业统筹组(总链办)相关负责人蔡雨:“重庆两江新区自主品牌持续热销,问界M9长期蝉联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的销量冠军,我们新能源的单车价值现在已经提升至了21.2万元,同比增长了39.5%,2024年直管区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481.6亿元,同比增长了40.44%,整车产量达到了115万辆,在重庆每下线两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两江造’。”
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本地特色,重庆两江新区把研发能力强的重庆气体压缩机厂等多家企业整合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从产业延链补链的高度,为下属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和资源支撑,促进了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成为细分领域——氢能产业的链主企业,带动相关企业开辟新链条。
重庆气体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正龙:“重庆政府对重庆的延链、补链、强链做了很多部署,为我们企业找到在重庆未来发展中的定位指明了方向,而且集团公司直接面对市场,对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变化的敏感性更强,能帮助企业制定规划、占领市场,为后期氢能爆发式的增长,提供一整套的加氢解决方案。”
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上下游企业整合了各大院校资源,齐心协力攻克了超深井注气技术,研发出全球首台70兆帕高压天然气压缩机,使我国储气库建设能力跃居世界前列。
记者杨启宁:“中山‘新十大舰队’正破浪前行,今年中山公布了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链主名单,政企协同的产业生态正加速成型,那我们又应怎样借鉴重庆的经验,聚合中山资源,在链上发力,聚势前行?这次我们邀请了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为我们把脉开方。”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重庆经验告诉我们,挺起产业脊梁,既要龙头扬帆,更要生态成链,我们可以采取‘链长领航+链主发力’的方式,统筹技术、人才、用地政策,针对‘新十舰队’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精准滴灌式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开启本土配套强基工程,梳理供应链‘能力清单’,通过订单牵引培育本地隐形冠军,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从而实现整体链上发力,聚势前行。”
【记者手记】
重庆两江新区的“链式启示”
调研中,重庆链主企业的聚合效应令人印象深刻。重庆长江轴承以订单牵引培育本土配套体系,气体压缩机厂整合资源抢占氢能高地,背后是政府“双专员”服务、政策精准滴灌的强力支撑。重庆两江新区以“产业链群”思维打破单点竞争,推动产业链从“物理集聚”转向“化学融合”。
中山“新十大舰队”正需这样的生态思维:氢能产业需以“联合体”打破单兵作战,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产业联盟,串联中科富海、明阳智能等技术“单打冠军”;制造业可借鉴“链长领航+链主发力”机制,以订单牵引培育本土隐形冠军,以服务专员制度疏通堵点。重庆经验启示中山,唯有以生态思维聚合资源、以制度创新激活协同,方能挺起现代化产业的“硬脊梁”。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李紫昭 三审 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