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盾 |《香山红韵染春潮》
栏目:中山手机台 来源:中山手机台 发布:2025-04-07

在岐江与西江交汇处,一株四百年的古红棉傲然挺立。它见证过林则徐销毁鸦片的硝烟,目送过孙中山先生远渡重洋的航船,而今又凝望着深中通道的世纪工程。这片被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正以文化传承的立体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永不褪色的精神胎记

漫步五桂山麓,山风裹挟着历史的回响。1944年春节,在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的有力领导下,游击队员仅用五天时间就粉碎了日伪军的“十路围攻”。激战的故事至今仍在五桂山口口相传。在中山革命烈士陵园,杨殷孙女捐赠的铜制怀表静静陈列,表盖内侧镌刻着"革命需要我流血,我绝不流泪"的遗训。这些红色印记,如同基因密码般融入了城市血脉。数据显示,中山市青少年红色研学参与率连续三年增长超20%,五桂山红色教育基地年接待量突破15万人次,见证着红色记忆的永恒生命力。

多维共生的传承体系

在石岐老城的三溪村,百年碉楼正焕发新生。建筑设计师梁明将防御工事改造为"星火书屋",透过民国风格的菱形花窗,可见青年们捧着《香山英烈传》静读,手冲咖啡的醇香与旧书页的沉香奇妙交融。这种"红色基因+时尚体验"的模式,使革命历史叙事获得了年轻化表达。文艺领域同样涌动创新浪潮,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粤剧《风雨侨乡》,用传统梆黄腔演绎华侨捐赠抗战物资的史诗。更令人欣喜的是,醉龙舞非遗传承人黄焯根将"龙腾四海"的套路改编为"红色醉龙",在腾挪跳跃间再现当年情报传递的惊险场景。

照见未来的精神之镜

红色文化的当代转化,在中山现代化建设中迸发澎湃动能。火炬开发区的芯片研发中心里,党员工程师陈立团队正在攻克"光子芯片"技术难题。实验记录本扉页抄录着欧初将军的诗句:"敢向沧海争一粟,愿化春泥更护花",这种精神传承让团队在217次失败后终获突破。翠亨新区的建设工地上,"95后"工程师小林在日记本写道:"祖父参与过珠江纵队秘密运输,父亲建设过广珠城轨,如今我在描绘未来城市的模样"。三代人的接力,恰是红色基因的时代注脚。在生态文明领域,党员干部带头推行的"全民河长制",让岐江河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标准,实现了"红"与"绿"的和谐共生。

暮色中的中山纪念图书馆,穹顶星光图案与地面LED导览线交织成璀璨星河。少年们在多媒体互动屏前查看杨殷烈士电子家书,老人在朗读亭用方言重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座连续六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侨乡,正以文化自觉构建着传承闭环——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记忆焕新再生,让精神火种照亮征程。正如崖口村祠堂那副百年楹联所书:"丹心昭日月,碧血写春秋",红色基因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0 条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