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氧合(ECMO)俗称“人工肺”,
还被称之为“救命神器”。
中山市人民医院的ECMO团队
在本次疫情中,
无论是去援荆的医疗队,
还是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的
危重患者救治中,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山危重症产妇彭女士
2月6日开始上ECMO治疗
2月27日脱离ECMO
成为全省第一例危重症ECMO撤机成功患者
救命神器ECMO,
到底是何方神圣?
本以为这是一台非常庞大的机器,可没想到,中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生命支持专家组组员、中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程周向记者走来时,只是单手轻松拖着个小推车。
“别看这机器不起眼,在现代医疗器材中也不算最昂贵,可它在我们医院,一年能救几十人。”
这个机器专业的名称为“ECMO”机,最核心部件的就是控制平台和马达的离心泵头。
ECMO运转时,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经过气体交换的血,在泵的推动下可回到静脉(VV通路),也可回到动脉(VA通路)。当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受损,对常规治疗无效时,ECMO可以承担气体交换任务,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为患者的康复获得宝贵时间。同样患者的心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泵可以代替心脏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
此外,还有ECMO管路和工具箱。ECMO管路,是一次性材料,上面有离心泵头和膜肺、管道。工具箱里则还有许多手术必须用的小零件。如一次性吸头、缝针、进口止血纱、缝线、刀片等。
在市二院的公共应急病区里,我市一名危重症患者正在使用ECMO机器。隔着玻璃窗,程周告诉记者,里面除主要的三件套,还需要水箱、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辅助设备。“水箱是直接插在ECMO的膜上,起到保温的作用。血液引到体外,环境会让温度变化,所以要保温。最后,还有一些监测凝血和其它指标的小机器。我们现在主要就是临测着这些数据。随时调整平衡。”
3月15日,我市援荆医疗队、人民医院的ECMO团队用了10秒钟就为一名患者更换了膜肺,刷新了之前他们的16秒记录。
为什么时间紧张到要以秒来计算?
程周说,换膜是非常危险的动作,是需要团队娴熟配合的动作,从病人安全角度,时间越短越好,短到用秒做计时单位。
机器很多医院都有,
但人,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问题来了,
ECMO的使用费用到底有多高?
记者获悉,每个机器品牌的费用不同,开机费用也不同。以国内公立三甲医院为例,一般使用的是进口的ECMO机子和ECMO套包材料,包括膜肺、管道、泵头等,这些都是一次性耗材,开机的费用是4万元/次。每天维持的费用在2万元左右。
ECMO不是直接救命,
而是为患者延续生命
争取多一些时间。
2001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将ECMO技术应用于临床,迄今已成功实施近800例,最低年龄为出生6小时的新生儿。
ECMO换膜的背后,
是一群医护人员,
为了患者的生命在争分夺秒。
中山援鄂ECMO医疗队队员廖小卒和广东医疗队队员们带着ECMO进入手术室。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陈慧 谢琼 通讯员 林茹珠
◆图/记者 文波
◆视频统筹/谢琼 陈慧
◆视频摄制/黄艺杰
◆部分素材来源/市人医、中山援荆医疗队、麦学东
◆编辑:袁凤云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