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殷彭湃同日牺牲,96年后孙辈聚首中山共述家风
栏目:中山退役军人 来源:中山+ 记者 黄凡 发布:2025-08-05

8月2日,八一建军节次日,杨殷故居参观者络绎不绝。太阳不时从云层中钻出来,照在人们身上。

在故居大堂,85岁的崔静薇女士在一张“全家福”前停留了很久。她指着照片里的人,向一同前来的彭湃烈士的孙女彭伊娜女士等人介绍:“这就是我外公杨殷,这是我外婆李庆梅,这是我妈妈杨爱兰……”

杨殷、彭湃后人们参观杨殷故居,共同缅怀先烈。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杨殷和彭湃,都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一位是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一位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两位并肩作战的好战友,1929年8月在上海一起被捕;同年8月30日,他们吟唱《国际歌》,英勇就义,用年轻的生命捍卫心中崇高的信仰。

今年恰逢建军98周年,两位烈士牺牲的月份是8月,在广东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组织下,崔静薇和彭伊娜相约而来,为杨殷烈士敬献鲜花并深深鞠躬,随后一同参观杨殷故居,共同缅怀先烈。在参观过程中,两位后人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先烈精神对家风的影响。

崔静薇(左),彭伊娜(右)合影留念。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杨殷外孙女崔静薇:
外公的爱影响母亲一辈子

在杨殷故居里,陈列着杨殷在上海工作时,牺牲前一年写给大女儿杨爱兰和儿子杨民皓的仅存的两封信。“外公信上的内容,母亲常常拿来教导我们。”崔静薇说。

“我外公在信中叮嘱儿女要听二婶话,生活要俭,要勤读书,礼貌待人,要懂得感恩。信中告诫儿女们用钱要省,须知留得文钱,亦可于无钱时应用,切不可为了要面子,就可多用几块钱,这是青年人最要不得的事情。信中还说,穿衣尤须朴实,与人来往要谨慎……字里行间透露着严父对儿女们深深的爱!”崔静薇说,这封信的内容既是对母亲说的,也是对后人们说的。现在,信在杨殷故居公开展出,也是对大家说的,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停下来读一读,从中受益。

杨殷后人崔静薇介绍杨殷书信。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母亲杨爱兰还曾讲起一个“火腿的故事”。

在中山党史云上资料库,记者在《杨殷的家风传承》读到了这个故事。

杨殷家境殷实,但他的钱财全都用在革命上,家里都是粗茶淡饭。有一天,杨殷的妻舅托人带来一只华火腿。第二天早晨杨爱兰醒来,吵着要吃火腿。当听到火腿已经被昨晚来的开会的工人吃了,她很失望,大声哭道:“这是舅舅送来的,为什么一点都不留给我们?”杨殷知道后,便跟杨爱兰讲道理:“叔叔、伯伯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劳动者。劳动者最光荣,既然有尊贵的客人来,就要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你想吃金华火腿,等以后长大了,靠自己双手劳动所得买来吃,不是吃得更香吗?”其实,那么大一只金华火腿,一顿怎么可能吃得完呢?在那个年代,金华火腿是十分昂贵的食物,杨殷哪里舍得吃,早就把它变成组织的活动经费了。

杨殷后人在杨殷故居参观。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杨爱兰晚年将杨殷故居以及其他祖辈留下的房产捐献给中山市。子女们曾问她,里面还有外公使用过的桌子、椅子,就一点不留都捐出去吗?她很坚决地说:“你们外公连最宝贵的生命都舍得献出去,我有什么不舍得献出呢?相信你们都不需要这些,都可以自力更生。何况捐献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公开资料记录了杨家后人捐赠杨殷故居一事。当时,93岁高龄的杨爱兰表示,与包括她父亲在内的广大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的奉献精神相比,捐这点房产算不了什么。祖国和人民给了杨殷很多荣誉,作为先烈的后人,支持家乡建设、回馈家乡人民是很应该、也是义不容辞的。杨殷故居向公众开放,作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人走进这里参观学习,缅怀先烈,继承其遗志。

众人合影留念。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在杨殷故居的花园“韵园”高大的杨桃树下,崔静薇和母亲曾在那合影。后来,每次回来,崔静薇都会在杨桃树下照一张相留念。

“母亲的坚强、乐观、勤劳、节俭、乐于奉献,知足常乐,对党忠诚的高尚品格,是继承了外公的精神,也影响着我们后代。”崔静薇说。

崔静薇的父亲英年早逝,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母亲杨爱兰就带着孩子们回到广州,和外婆(潘佩贞)一家大小住在大约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晚上睡觉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几个男孩还要在二楼邻居家的屋檐下借宿。

回到广州后,杨爱兰被分配到街道被服厂工作,一直干到退。退休时,她觉得国家经济十分困难,退休金也没要就去了香港继续打工。后来,她用自己打工挣的钱,在广州买了一套不足50平方米的解困房。这是她很骄傲的一件事情。

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杨爱兰总是自己想办法克服,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也传承了她的品格。崔静薇回忆说:“母亲一辈子不求人。她一直教育我们,要低调做人,平平淡淡就好。”

受家庭氛围影响,1960年,20岁的崔静薇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在广州话剧团工作的她与从空军部队转业的未婚夫打起背包就出发,到了新疆最艰苦、最寒冷的阿勒泰县,工作、生活了37年。

每逢遇到困难,崔静薇都会以外公杨殷和其他千千万万烈士们不惧牺牲的奉献精神激励自己。她说,先辈们未完的事业,我们一代代人有责任继续努力完成。年轻人吃点苦又有什么呢?这是年轻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1997年,崔静薇退休才回到广州陪伴母亲。

杨殷、彭湃后人合影留念。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在杨殷故居参观完,崔静薇说,“传承需要我们每个人付诸实际行动。”

今年7月,她刚去了彭杨军事学校、井冈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的于都、杨殷县旧址参观学习。她表示,在有生之年补上这一课,感触很深。

“我们的革命先辈们走过了多少艰险,才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蹚出一条路来?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不能忘记那些流血牺牲的烈士。”她说,“今年我85岁了,我想抓住后边的这点时间,抓紧学习,把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彭湃烈士孙女彭伊娜女士:
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就是最好的传承

“通过参观学习,我更加体会到我爷爷彭湃和杨殷烈士的初心。把他们的故事讲好,就是一种最好的传承,这是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彭伊娜说。

谈起家风的传承,彭伊娜说,从爷爷和自己的父辈身上,她看到了“国家、人民、责任”这6个字。当年爷爷彭湃“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他牺牲后,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孤儿,在隐姓埋名中长大。但父辈们像爷爷一样,一辈子对国家忠诚,对党忠诚,为人民尽自己的责任,像彭士禄伯父在最艰难的情形中,依然埋头攻克核潜艇的关键技术。“只问耕耘无索取”正是父辈们为子女们留下的榜样。

彭伊娜在交流中。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2014年,彭伊娜组织发起了“彭湃关爱基金”。“我们的基金不是研究彭湃,也不是出版宣传书籍,而是专注‘得趣书吧’等公益项目,10年里,将书籍送到了1000多所乡村学校,让乡村孩子也能看上好书。”她介绍道。今年6月25日,该基金还向百色教育基金会捐赠45万元设“文秀班”,计划3年资助50名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完成学业。

彭伊娜说,爷爷心里装着人民,作为后辈,为人民去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对爷爷留下的家风最好的传承,这也是爷爷和父辈们希望看到的。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