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中山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良,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志权,预报科长李海鹰做客《周五民声直播室》节目,就气象如何保障交通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山气象公园建设情况等民生热点问题,和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主持人:有位网友问,我们有时候在电视里听到天气预报,有时候又说发预警信号,能否讲解一下预警和预报的区别,另外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吴志权:一般说的预报是短期天气预报,它是对未来几天的晴雨、温度、风力等进行预测,而预警则是对未来几个小时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且可能持续的天气灾害进行警报;预报的时效更长,且着重于天气要素;而预警时效更短,且着重于会造成灾害的天气。
天气预报的制作发布流程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收集、综合分析处理、预报会商和预报产品发布等几个环节。首先,各地气象观测站以及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观测到的数据通过一定渠道传输到省气象局和国家气象局,由大型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各种资料后,再通过网络、卫星发送给各地气象台站,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在得到这些数据后,预报员根据这些数据资料进行专业的会商、诊断、分析计算后,才能得出天气预报的结果;再将最终的预报结论,通过不同渠道发布出去。
主持人: 2020年是中山重振虎威元年,中山交通建设攻坚年,全市有许多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气象局采取了哪些措施,为这些重点建设项目保驾护航?
李良:作为交通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气象局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积极开展交通建设项目专项气象服务:一是制定《交通大会战专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成立由全体预报员及8名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专业气象服务专班(其中高工6人);二是将交通气象专项服务纳入常态化工作,从4月开始,每周两次组织精干预报专家分析、预测未来几天本地、珠三角和粤西的天气情况,制作《交通大会战气象专报》,提供给交通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三是主动对接施工项目,深入现场调研,充分了解施工需求,为项目提供定点的个性化、精细化预报方案,使得不利气象影响期间,各项目可以“见缝插针”地科学、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将灾害天气的影响降到最低。
主持人:作为影响我市的一项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已不仅仅是交通大会战的一个普通建设项目,气象局在气象保障服务方面又给予了怎样的助力呢?
吴志权:针对深中通道的项目建设、运营所需的气象公共安全需求,我局开展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支持服务,制订防雷安全检测技术指引。联合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等单位,协助“深中通道”制订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文件,针对大风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分级标准、管制措施的协同、气象信息保障等问题提出专业意见,形成《气象保障建议书》;制定“深中通道”大桥防雷安全检测标准细则,以及开展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支持服务。另外,专门为“深中通道”项目建设了六要素海岛气象观测自动站和天气网眼实景站。
主持人:中山气象公园,自开工之日就备受关注,当前整体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何时能够对市民开放?
李良:目前已经完成项目一期的综合气象探测基地、气象观测业务用房、气象天文馆及气象公园园建的建设。
综合气象探测基地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中山)野外试验基地的观测设备、标准气象观测场及设备,气象天文馆包括80cm专业级望远镜、气象天文科普馆等。
二期工程今年将会动工建设2000平方米的气象科学馆、200平方米的天象厅、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上山道路等内容。预计2021年6月前完成科学馆、天象厅、发布中心主体建筑建设及上山道路的建设,2021年12月前完成科学馆、天象厅的展馆装修、发布中心的专业装修。
根据市政府批复指示,目前市相关部门已开展气象公园周边山体的地质灾害抢险及治理工作,预计地质灾害治理所需时间为两年半,即2022年底前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经评估后,将会逐渐开放气象天文馆、天象厅、气象科学馆等部分,待地质灾害治理完成后,整体对外开放。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王伟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唐益
◆二审:彭晓剑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