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五桂山
横栏镇四沙小学 五( 8) 班 姚斯雨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却相信它在瞬间发生。去年夏天的一次攀登五桂山之旅,就让我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成长的重量。
站在五桂山脚下,晨露正沿着蕨类植物的锯齿叶片滚落,在初阳里碎成点点银光。仰望着薄雾缠绕的山峰,灰褐色的岩壁如同巨人的脊梁,在云影中若隐若现。虽然山势险峻,却无法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誓要登顶,感受那份胜利的自豪与风光。
起初,我劲头十足,踩着赭色石阶,一路小跑向上攀登。但随着山路越发陡峭,我的步伐逐渐放缓,每一步都变得异常沉重。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过:“太累了,就此止步吧。”我差点放弃。
就在我扶着百年古榕垂落的须根喘息时,父亲指着崖壁上星星点点的赭色斑痕:“当年游击队在这红砂岩里藏身,弹孔都化进山石纹路了。”
我重新振作,继续攀登。汗水从我的脸颊滑落,双腿颤抖不已,但我紧咬牙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绝不放弃!
最终,我们成功登顶。登上顶峰那刻,云层忽然裂开缝隙,阳光像打翻的蜂蜜,流淌在层叠的荔枝林与香蕉田上,远处伶仃洋的波光在天际若隐若现。站在山顶,清风吹拂,爬山带来的疲惫瞬间消散。我忽然领悟到,成长就是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进取。
正是这次攀登五桂山,让我站在山顶的那一刻,突然懂得:成长就像攀登脚下这座山峰,那些咬牙踩过的石阶,那些与古树弹孔对视的瞬间,最终都会在登顶时刻,融进血液成为自己的力量。
指导老师: 冯杰
指导老师点评
《登五桂山》一文以登山喻成长,构思巧妙,情感真挚。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有机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成长视角。以下是一些值得肯定的亮点:
1. 环境描写生动,画面感强
文章开篇以“晨露滚落"" 薄雾缠绕的山峰”等意象勾勒出五桂山的灵秀,中段用“赭色石阶 ""百年古榕”等细节渲染登山的艰辛,结尾“云层裂开缝隙"" 阳光流淌在荔枝林”的景象充满诗意。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更隐喻了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突破。
2. 心理刻画细腻,层次分明
从“劲头十足" 到“步伐放缓",从 "差点放弃" 到 "重新振作",小作者真实再现了登山时的心理波动。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将父亲讲述的游击队历史与自我激励相结合,使“坚持" 的主题突破了简单的励志说教,赋予成长更厚重的历史感。
3. 主题升华自然,富有哲理
结尾将“成长" 比作“攀登岭南群山",用“赭色石阶"" 古树弹孔”等意象结束全文,既呼应前文,又深化主旨。这种“登山即成长”的隐喻水到渠成,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考深度。
改进建议:
可适当增加登顶后与父亲的互动细节,如一个眼神、一次击掌,让情感传递更具象。
对游击队历史的描写可更聚焦,例如具体描述一处弹孔或岩石纹路,增强画面冲击力。
结尾若能结合具体事例(如后续生活中如何运用登山的感悟),可使主题更立体。
总评:
本文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既有孩童的纯真视角,又蕴含深刻的人生思考。小作者善于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若能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上再下功夫,文章会更加完美。期待看到你更多精彩的成长故事!
编辑 李红 二审 陈彦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