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本土文化!中山这些学校的“家乡味”小课堂太有意思了
栏目:香山少年报 来源:香山少年报 记者 余晓霖 赖彤瑶 见习生 陈诗煖 实习生 邓梓瑶 发布:2024-09-25
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搭配地道的“中山话”,正成为中山校园内最酷炫的“双语”风尚。为了推动普通话与方言的互补共存、和谐繁荣,中山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加强了本土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记者姐姐近日走访中山多所学校发现,方言特色小课堂正逐渐成为校园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这些课堂上,同学们通过吟唱方言童谣、歌谣,以及用方言进行日常交流和学习,不仅加深了对中山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方言的运用能力,不少同学成为既能流利使用普通话,又熟练掌握地道“中山话”的“双语达人”。

沙溪镇中心小学:
传唱隆都童谣感受本土文化
 
“行行行,行渡渡,阿婆买豆腐。买唔到,踣踣到(跌倒),执个金龟母……”在沙溪镇中心小学的音乐课堂上,音乐老师余慧中和着音乐节拍引导全班同学唱隆都童谣。同学们清脆响亮、抑扬顿挫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课室里。
 
老师和着音乐节拍引导同学们唱隆都童谣。记者 黄艺杰 摄
隆都话是中山沙溪、大涌两镇的方言,是宋朝时期闽南人从泉州带到中山的语言。历史悠久、代代传承的隆都话,留下了许多带着地域特色的有趣童谣。作为沙溪本地人,余慧中深感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班上有不少外地学生,本地孩子说隆都话的也越来越少。”余老师表示,“在课堂上传唱隆都童谣,不仅能让外地学生更快地融入我们,还能鼓励孩子们积极传承隆都话。”
 
六(1)班的林子煊同学会说沙溪话、普通话和粤语。她自豪地说:“我特别喜欢学隆都童谣,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我很快就学会了。开学到现在,我已会唱《木鱼鱼》《摇嬉嬉》等好几首童谣了!”五(3)班的梁心怡同学对隆都童谣也很感兴趣。“小时候爷爷奶奶就教我唱过,现在老师在课堂上用家乡话教我们,感觉非常亲切。”

小榄镇胜龙小学:
唱响“咸水歌”展示方言魅力

“马骝仔呀,水乡娃,如同鱼仔回到家,噗通一声跳落水,赛过水中小龙虾……”在小榄镇胜龙小学的音乐室内,同学们正兴高采烈地排练着咸水歌。悠扬清亮的歌声,让人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粹美好。
 
咸水歌以粤语方言传唱,主要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2006年,中山咸水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师向同学们讲述学校开展咸水歌课程的情况。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作为广东省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中山市咸水歌传承基地与中山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胜龙小学不仅邀请咸水歌传承人为师生们传授咸水歌技巧,还鼓励大家尝试创作,将古诗融入咸水韵,让咸水歌成为乡土教材的一部分。学校每年的民歌活动月及咸水歌演唱周等,成为了同学们展示本土方言魅力的舞台。
 
“学习咸水歌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传唱自己家乡的音乐,让我倍感自豪!”六(1)班的黄子琳同学开心地说,学习咸水歌不仅让她更加了解中山的传统文化,也让她成为了小小非遗传承人。

石岐太平小学:
设立石岐话交流日
 
为弘扬石岐本土文化,传承石岐话,石岐太平小学坚持开展一系列传承保护方言的活动。本学期以来,学校将周一定为石岐话交流日,全校师生在课后全天都用石岐话沟通。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结束后,学校还会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石岐话现场教学。
综合实践课上,老师以中秋节为主题开展石岐话教学,让同学们了解地道的方言表达。记者 文波 摄
早在2015年11月,石岐太平小学就将每周五定为校园家乡话日,同学们在校内的全天交流都要用石岐话。学校德育副主任马伟萍说,近两年来他们还制定了“石岐话”传承计划,先在学校实验班开展,待取得良好效果后再推广至全校。另外,学校还在综合实践课中融入石岐话教学内容,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我虽然是石岐人,但是很多关于石岐文化以及词语的表达,都是我在学校才学习到的。”五(3)班刘熙柔同学说,通过参与学校开展的石岐话传承活动,她对石岐加深了了解,也更加爱讲石岐话。五(3)班梁凯铭同学笑言,自己是三乡人,来到石岐太平小学学习石岐话后才发现,原来不同镇街之间的方言差异这么大。“在说石岐话的时候,很多词句的音调都是往下走,跟我们三乡话很不一样,感觉特别有趣。”

编辑 赖彤瑶  二审 陈彦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