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解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山密码”
栏目:中山公安 来源:中山+ 记者 付陈陈 发布:2025-01-09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引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山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省委“1310”具体部署,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8日,记者从中山市科学技术局获悉,过去一年来,通过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山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新质生产力迎来强劲增长。

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强引擎”作用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一座现代化、极具科技感的科研殿堂映入眼帘。研究院内,先进的科研设备与完善的实验条件相得益彰,科研人员正依托这些平台,不断攻克低温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在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18kW氦制冷机(资料图片)。记者 易承乐 摄

2024年7月,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正式开园,建成系统实验楼、关键技术楼、涉氢实验楼、低温综合楼及配套设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之一。

据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低温系统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志文介绍,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先后参与承担中国科学院C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重大科研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等多项国家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省科研经费超3500万元。完成国内首台套5吨/天氢液化器研制,实现了大型氢液化系统的全国产化。

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成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大项目课题的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资料图片)。 记者  余兆宇 摄

“近三年来,中山为我们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最近又为我们在中山科技创新园内批了约30亩的土地用来建设液氢基地。”任志文透露,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国内第一家民用液氢试验基地,正式投产后更有望创造千亿级市场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院在“提氦关键低温装置研制与提氦工程示范”项目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该院完成了国内首台套3000L/h氦液化器的研制。该系统拥有全球单机最大的4K低温冷箱,标志着我国低温领域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任志文介绍,目前,研究院正着手对其进行内部改造,将液化器模式转变为制冷机模式,以适应更广泛的工业应用需求。今年,改造完成的制冷机将运送至惠州市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示范运行。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同样令人瞩目。这里,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共建的“大湾区新药发现国际研究中心”正如火如荼地推动着新药研发的进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也在加速布局,以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和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实验室(资料图片)。 记者 易承乐 摄

此外,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累计建设18个科研实验室,并获批10个科研创新团队;中山武汉理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8个项目获得2024年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越来越多的重大创新平台正积极发挥“强引擎”作用,助力生物医药、新能源、光电光学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科技创新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在中山更加强劲,创新意识、创新要素、创新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奔涌。

继2022年中山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2023年,中山“研”值再次突破新高,达到127.17亿元,同比增长26.3%。同时,R&D经费投入强度也提升至3.30%,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这一连串亮眼的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山正将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在做实验(资料图片)。 记者 王云 摄

深入剖析数据增长背后的动力,不难发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贡献尤为突出。2023年,中山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116.43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社会经费比重超90%,为研发费投入持续高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过去一年来,中山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4年预计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近3000家,再创历史新高。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长效机制,推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补方式改革,明确按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及增长情况予以分段补助,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鸿利达模具制造中心柔性线机器人自动给火花机换电极(资料图片)。 记者  明剑 摄

2024年初,中山更是以市政府一号文名义印发了《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围绕七大重点,形成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力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社会氛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山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今年共有7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省科技奖,其中不乏一等奖项目,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参与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我市在该奖项上的“零”突破。汉邦激光、德华芯片、福昆航空等企业成功获得3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覆盖“芯片设计与制造”“精密仪器与设备”“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立项经费4500万元,年立项数量创新高。

2024年12月11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东阳江正式投运。 通讯员  李珊珊  供图

市科技局科技平台与成果转化科科长蔡蕊表示,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山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雄厚实力,更标志着中山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未来,中山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要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过年就来中山!约800场特色活动等着你
原创 9647人浏览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