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高新区的初心使命。在中山火炬高新区有一批科技型企业扎堆科技大道沿线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道路上奔涌向前。
火炬高新区科技大道西起濠泗路,途经勤业路、东河路、凤凰路、置业路、协宏路、伟盛路、丰盛路、番中公路,东至中山港大道,全长约4公里,贯穿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核心区,沿线分布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全市首家世界灯塔工厂、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今年10月,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IPO成功过会,全球首套空气源碳捕集矿化一体化示范项目开车,年产值超10亿元的元亨光电(大湾区)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封顶,中国电子(中山)基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令人好奇的是,一条科技大道为何能成为高新产业的“黄金走廊”?
每公里沿线企业
创造工业产值超100亿元
创办于1990的中山火炬高新区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在高新产业发展中不断探索前进,科技大道的发展便是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科技大道沿线分布着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等中山新时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2023年,这66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4亿元,在约4公里长的科技大道沿线,平均每公里创造产值超100亿元,形成火炬高新区经济发展重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走进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厂区,只闻机器声,少见人身影,产品在流水线上高速“流动”,自动搬运机器人有节奏地为生产线配送物料。这家1998年就落户科技大道的世界500强企业,是广东省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山市龙头骨干企业,一直发挥着产业链“链主”引领作用。近年,纬创资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引入并应用“工业4.0”概念,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整个价值链进行数字化变革,纬创资通将单位人时产能提高了43%,单位生产成本降低了22%。2023年,纬创资通成为中山首家全球“灯塔工厂”。
在道路沿线的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10余条柔性覆铜板材料自动化专用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总投资1.43亿元,年产100万平方米5G高频柔性覆铜板的生产线成功投产后,让中山新高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拥有该系列产品量产化能力的企业,并形成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近两年,中山新高通过创新研发,突破技术壁垒,推进电子信息高端材料国产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山新高总经理曹二斌说。
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正在科技大道沿线企业中加速推进。截至目前,这里已建成中山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1家、示范工厂拟培育名单3家、示范车间2家、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2个。
“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沃土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也是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大道逐步成为火炬高新区“小巨人”企业扎堆成长的沃土。
今年9月,广东省工信厅公布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三家科技大道沿线企业上榜。广东金鼎光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光大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中山依瓦塔光学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早在2020年,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成为火炬高新区首批“小巨人”;2021年,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入选第三批名单;2022年,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鑫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第四批名单。据统计,科技大道沿线已累计孕育7家“小巨人”。
这些“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以今年新晋的3家“小巨人”为例,企业均为光电产业,2023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超10%。企业的快速成长,将持续为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小巨人”的背后,离不开火炬高新区区属企业火炬工业集团构建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作为火炬高新区三家产业集团之一,火炬工业集团坚持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建立三个培育库,即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中山市专精特新企业。火炬工业集团通过建立专精特新工作专班,为不同梯度的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培育辅导,从政策解读到申报指导,再到申报前评估、资料完善,一路为企业问诊把脉,打通申报的难点和堵点。目前,园区内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
牵手深圳打造“创新走廊”
深中通道,飞跃伶仃,连接深圳和中山,拥抱深圳、全面学习,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与中山隔海相望的深圳市南山区,就是学习取经的必修课。南山区现有商事主体超59万家,诞生了华为、平安、招商、腾讯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兴、大疆等一批领军企业,在库“四上”企业超1万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211家,平均不到1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
中山火炬高新区作为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主阵地、全市创新发展主引擎、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更要对标先进、学习先进。
“南山”不再遥不可及,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与深圳南山区近邻的火炬高新区科技大道正一步步串起深中“创新长廊”。
随着深中通道通车,深中两地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优质项目落地进驻需求持续增长。为此,火炬工业集团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并投身产业载体建设,担当起搭台建桥的角色,向存量要空间,促进产业载体提质增效,为优质项目落地进驻、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空间要素保障。
近日,位于科技西路46号的由火炬工业集团自建的电子基地智能综合体又迎来了一家深圳企业入驻。新视光电(广东)有限公司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决定选址科技大道,租赁电子基地智能综合体A座三、四层,共2.1万平方米物业,用于建设新视光电科技智慧总部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智能显示产品40万件,年产值超5亿元,带动就业400人以上。
随着业务的发展,新视光电迫切需要高质量产业载体突破产能“瓶颈”。“我们寻遍了大湾区主要城市,跑过粤东、粤西等地,一直没有找到能满足120米长产线设备的发展载体。”新视光电总经理余启勇介绍,市场上能满足超长产线需求的物业十分稀缺,难以满足专业生产设备的调试和安装。电子基地综合体A座三、四层,单体长度达140米,正好解决了痛点和堵点。
科技大道沿线的电子基地科创园,亦将于年内投入使用。该项目位于科技东路35号,总投资5.01亿元,占地44.17亩,总建筑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包括一栋高度近100米的总部办公大楼、三栋高标准厂房、一栋研发中心及一层地下车库,是新一代高标准写字楼式厂房的代表。
至此,连同此前已建成的01共创孵化器、电子基地加速器、电子基地标准厂房等载体,围绕优质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求,在科技大道上建立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综合体+产业科创园”的完整产业载体链条,解决企业成长中的后顾之忧,实现项目既可成功孵化,又可在园区发展壮大,助力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随着载体空间的完善,总投资超10亿元的合元大健康中山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4亿元的元亨光电(大湾区)智能制造总部基地、总投资2.25亿元的东皇科技产业园、总投资2.3亿元的永泰光电激光雷达模组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新建项目已在科技大道片区加速建设。
近日,科技大道(濠江路—中山港大道)改造工程顺利完工。番中公路西侧路段扩宽为双向六车道,番中公路东侧扩宽为双向八车道。火炬高新区通过实施道路工程、桥涵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及照明工程等全面改造,让科技大道的焕然一新,不仅改善了区域客货运输效率,更为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创造了更加优越的交通环境。与此同时,与科技大道同行的火炬大道也进一步优化提升,明阳集团等一批科技企业扎堆于引,成为火炬高新区高新产业的新高地。
作为火炬高新区的高新产业“黄金大道”,科技大道不仅见证了大量科技企业的崛起与辉煌,更承载着区域科技创新的梦想与希望。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