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满月”,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低温院”)新建园区举行开园仪式。
中山低温院位于中山南区街道先施路旁。透过中山低温院接待室的玻璃窗,只见远处的五桂山峰峦叠嶂,颇有山水诗境之感。“前面一点,上南外环,接上中开高速,再驶向深中通道,从这里去深圳很方便,通过宝安国际机场我们可以更方便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引进全国全球技术人才。”7月28日,中山低温院院长龚领会向记者讲述了四年来中山低温院的成长点滴,并展望美好未来。
扎根中山四年来
实现技术新突破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描绘了一幅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版图。7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走遍中国》栏目推出三集系列片《深中大联通》,其中第二集《深中大联通——科创高地》,聚焦报道了中山低温院——一个顶尖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
中山低温院是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地方事业法人单位。龚领会说,中山低温院的主要定位是通过低温技术、低温装置的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我国的限制、禁运等,破除“关卡”。近十年,就我国而言,虽然低温技术的研究领域面积小,但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四年前,中山低温院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今,它已经成长为我国在低温技术领域的中流砥柱。回首过往,这段发展历程可谓充满了挑战与拼搏。
早在2019年,中山低温院的创立理念便悄然萌生。然而,直到2020年8月,这个梦想才正式落地,中山低温院注册成功。面对没有场地、没有团队的困境,他们从零开始,一边筹建研究院,一边招兵买马,同时还要兼顾实验条件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推进。
在中山南区街道一间租来的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中山低温院的先驱者们开始了他们的征程。随后,他们又在中科富海租借了1000多平方米的实验研究场地,研究人员常常需要两地奔波。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中山低温院第一批才招5个人,其中科研人员占了2个,目前中山低温院科研部部长王倩就是第一批招进来的科研人员。正是这批先驱者,为中山低温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山低温院逐渐结合工作需求,逐步发展。中山低温院不到4年时间,中山低温院职工已达50个。
在2021年,中山低温院创建之初,就肩负了中国科学院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C类)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型装置氦液化器的研制调试和运行工作。这是一个旨在打破技术壁垒、获取资源并推动示范应用的“破卡”项目。
可喜的是,2022年6月底,中山低温院在中山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300L/h氦液化器并调试成果,7月底完成了验收并召开了成果鉴定会议,标志着我国在稀有气体提取技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成就被誉为“三国产”的典范:国产气源、国产装备、国产液氦。
为破技术难题
曾经连续奋战四天四夜
中山低温院的发展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龚领会谈到,人员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没有科研人员,也没有工程技术人员。中山低温院的科研团队一边开展研究工作,一边招聘新人、加紧人才培养,有时候甚至一天24个小时连轴转。
“有一次第一套样机在研制时出了问题,为了查找原因,团队成员连续奋战了大概4天4夜。当时还是盛夏酷暑,租借的实验室里非常高温,但大家都克服下来了。”龚领会回忆道。
通过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的连续攻克,2022年7月30日,中山低温院迎来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对我国首套大型氦液化器的成果鉴定会,随后又研制出了第二套正机。目前,这两套国产最大氦液化器已在新疆塔里木运行一年多,已生产液氦不低于53.8万升,为我国自己的氦气保障奠定了基础。
当好“技术生产工厂”角色
中山低温院正以其独特的角色和定位,悄然崭露头角。它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机构,更是一个“技术生产工厂”,一个孵化未来科技产业的摇篮。
目前,中山低温院参与承担了中国科学院C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氦资源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等多项国家项目,开展大型低温制冷机及提氦工程示范研究,攻关大规模提氦用两大核心装备——万瓦级氦液化器研制及标准液氦罐箱研制,开展液氢高压泵性能测试研究,参与承担中国科学院先导C配套及自主部署项目11项。中山低温院“中山液氢储能综合能源利用系统项目”,已入选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是中山市唯一入选项目,入选清单的项目将获得省重点培育和服务及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作为一个新建的科研平台,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另外,中山低温院开展技术支撑服务等横向合作,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
在中山低温研究院发展进程中,中山市委、市政府,中山市科技局等成为默默的支持者。近三年来,中山累计向中山低温院投入近2亿元科研经费,集中攻克提氦用氦液化器、5吨/天氢液化器、液氦温区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和液氢储能等关键技术,成效显著。
在产业化方面,中山低温院的孵化公司正在转化目前有雏形的技术,预计2025年上半年具备初步规模。龚领会表示,中山低温院将继续发挥其“技术生产工厂”的角色,不断孵化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和企业。
深中通道打通科创链接之路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批面向前沿的大科研装置正在加速布局,将成为支撑大湾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
龚领会认为,大力发展大型装置制造业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或技术带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山应在建立科研平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这一块下功夫。科研平台建立之后,硬件成熟、人才齐备,就能筑巢引凤,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来到中山。
“路修不起来,物资进不来,产品出不去,人才进不来,交流也没有。”龚领会表示,深中通道的通车为中山科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打通了深中创新链接之路,值此时机,中山低温院将于2025年在中山举办全国低温工程大会。
在中山低温院的发展规划中,一个宏大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按照《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到2025年,中山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展望2030年,中山氢能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山低温院这个强大的“技术引擎”。
中山低温院的愿景是最终建成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中山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及相关产业技术创新和引领示范中心。
在深中通道带动的深中创新长廊上,中山低温院将成为一颗创新的璀璨“明珠”。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