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这场漆艺体验活动,让非遗手艺走入大众视野
栏目:神湾 来源:中山+ 见习生 陈梓煌 记者 谭桂华 发布:2024-08-1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近来,漆扇制作火遍各大文旅景点和网络平台,由此“出圈”的古老漆艺,再次让大众触摸到东方文化的质感与温度。8月10日,一场漆艺体验工作坊在中山市甜桃美术馆开坊。

8月10日,漆艺爱好者们在甜桃美术馆体验漆艺制作的乐趣。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工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山市愫心非遗手作工作坊主理人明希,带领漆艺爱好者亲手染制、打磨,了解大漆工艺的前世今生,体验天然与流动的艺术美。

从“殿堂”到“大众”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泛称中国漆,是一种纯天然树脂涂料,在我国有8000多年的历史。大漆因其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曾被广泛用于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制作。这些充满魅力并独具中国气派的漆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珍贵瑰宝。

如艺术家所介绍,漆艺是自由的,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它都能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漆艺也是繁复的,了解掌握大漆独特多变的习性与众多的漆器工艺技法,需要艺术家们投入极大的耐心,在忘却时间的打磨中逐渐显现其独一无二的美。

夏雨骤降,安静的美术馆里,数位漆艺爱好者正跟随明希老师体验漆扇制作。“虽然漆扇制作和真正的漆艺有较大差距,但漆扇带来的这波流量,还是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大漆艺术的关注。”明希带领大家将手中素扇缓慢深入调配好的大漆颜料桶中,随机的色彩晕染幻化出独具特色的肌理,似山峦、像湖海、如夜空……每个人都获得自己独一无二的“非遗漂漆扇”。

素扇缓慢深入调配好的大漆颜料桶中,随机的色彩晕染幻化出独具特色的肌理,似山峦、像湖海、如夜空……每个人都获得自己独一无二的“非遗漂漆扇。记者 缪晓剑 摄

继而,漆艺爱好者们继续跟随明希老师学习打磨技艺。先取一漆制木坠,用不同质地的砂纸悉心打磨。在慢慢地磨砂中,层层色泽逐渐透于眼前。制作者将独属于自己的大漆吊坠串绳挂于脖间,悦纳一份穿越时空的奇妙。

爱好者们自己打磨的漆艺吊坠。记者 缪晓剑 摄

从“竞速”到“沉淀”

明希告诉记者,自己“北漂”过几年,最早学的是服装设计,以前是服装设计师,在时尚行业的商业赛道中不断追求更新迭代的竞速。几年后,她选择进入文化行业,在非遗赛道中沉淀更多厚重的作品,“这是心态转变与艺术情怀共同作用的结果。”明希说。

明希(中)在指导爱好者进行漆艺制作。记者 缪晓剑 摄

为了更好地把非遗手艺传承下来,明希会辗转全国,到北方请教老一辈的非遗匠人,并把学习到的技艺带回家乡中山。中山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得非遗作品在中西融合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她的工作室,放置着一只用非遗工艺制作的仙艇模型,她常常给友人们讲述中山西区扒仙艇传统的由来。

“我想用具象的作品、生动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中山民俗文化,进而提升整个非遗文化的发展氛围。”明希认为,无论本土的,还是融合的,最终都是中国的、非遗的。就像大漆艺术,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在哪个地方重回大众视野,都为非遗人所乐见。

从“传统”到“时尚”

在甜桃美术馆,同步举办着一场“堆叠 皱起 流动”国漆艺术作品展。来自阳江、广州、厦门等多位漆艺人,以漆为载体,在时间的堆叠中默默沉淀,在自我叙事与传统技艺的结合中,令大漆随着人的意识在画面中徐徐流动。

甜桃美术馆同步举办国漆艺术作品展,图为艺术家阮文峰作品。记者 缪晓剑 摄

多元化的工作坊布局,既展示了漆艺传统艺术之美,也打通了现代工业品与传统工艺融合创作的道路。“谁说传统不时尚?”明希坚定地说,“奢侈品的金钱价值并不是完全与艺术价值对等的,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的艺术价值并不低。”她认为,时尚底色源于情感和艺术本色,这是一种理性审美的回归。

在创作上,明希也不止步于传统工艺,她大胆地将AI技术运用到创作中,并通过工业化方式将手工艺与日常实用品融合,将产品更高效地推广到大众视野中。“在工业化产品和手工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的情况下,我们会采用工业化方式辅助我们的商业产品。”

除了采用AI技术外,新的漆艺传承人还会运用一些现代材料,比如塑料袋成团的纹理,来丰富漆艺纹理形式,创作出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未来,像明希一样的年轻传承人们还会不断改善传统工艺,融合实用商业和国潮文化,持续推陈出新,创作更多大众更乐意付费的漆艺文化作品。


编辑  张英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