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在部署“进一步深化‘四改’(“工改”“水改”“田改”“城改”)”时指出,要纵深推进“工改”,为高质量产业拓展广阔空间。
“工改”是涉及范围广、触及程度深的一次系统性改革。在过去近1000日探索实践中,作为“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子,中山以“工改”带动强镇兴村、富民增收、美化环境,助力中山“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闯出以“工改”支撑“百千万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山路”。
聚焦“经济强”
前三季度“工改”完成工业投资占全市近四成
黄圃镇大岑村作为全省“百千万工程”的首批示范村,通过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对原有的连片锌铁棚厂房进行了改造升级,成功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在这个过程中,黄圃土地呈现出产业繁荣和村民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
日前,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形成《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中山市黄圃镇创新举措破解低效工业用地改造‘五大困局’”,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被纳入其中,获全省复制推广。
这是中山“工改”助力中山“经济强”的一个缩影。中山乘借“工改”东风,坚决打破各镇街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碎片化局面,跨镇街规划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建设承载大项目的制造业发展大平台。市工改、招商两大指挥部联合成立“工改”项目招商小组,建立“工改”项目招商共商机制,依托“工改”腾出的产业空间,新招引企业993家、服务本土企业73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1700亿。
经过近1000天戮力攻坚,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3万亩。在“工改”助力下,中山市2023年GDP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2024年1-9月,“工改”完成工业投资149.37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7.4%。
“工改”同样促进了富民增收,通过采取产权物业补偿与货币补偿有机结合,鼓励配建产权物业由村集体长期持有,保障村民持续稳定收益,改造后村集体物业价值显化、资产壮大,集体收入大幅度增长,最高达30倍,助力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6万元,居全省第二。
聚焦“城乡美”
优先改造治水重点区域“工改”项目626个
在中山小榄,曾经的五金表面处理聚集区,通过“工改”焕新成为 “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
“绿金湾”模式的实施,正是中山推进“工改”促进“百千万工程”中城乡美的体现,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山利用“工改”腾出的宝贵空间,规划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把同一产业链的涉污环节集聚起来、统一处理;现已建成3个,全部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
在中山“工改”推进过程中,着力源头治污,重点推进涉污“工改”项目。摸排全市超8万家工业企业空间信息和265个工业集聚区产业现状,把涉央督等重点整治污染河涌流域邻近的低效工业园作为“工改”重点,鼓励引导各镇街优先改造,现已推动治水重点区域“工改”项目626个,涉及拆除整理面积超1.5万亩,占“工改”拆除整理面积的37%。
中山坚决淘汰“散乱污”企业。各镇街通过强执法与文明执法相结合,对全市5037家涉水排污企业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现已依法查处落后产能企业139家、违反环境法律法规企业33家,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淘汰出局。
此外,中山把打造一个“工改”示范园区纳入建设美丽圩镇示范项目,动员全市企业家绿化美化工业园区,建设环境优美的高品质生产空间,鼓励支持低效工业园与旧城镇旧村庄、城中村整体性更新、连片性改造,结合“工改”强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95%以上村(社区)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重塑城乡形态新格局。
聚焦“社会治”
促进留企强业,促进安全生产
在“工改”过程中,如何推动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生产?中山板芙镇在“工改”过程中,通过提供多重腾挪政策和“管家式”服务,实现了有腾挪需求的企业100%“就地腾挪”,保障了企业的连续生产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黄圃镇在解决企业腾挪安置难的问题上,设立“工改”项目服务专窗和“工改”一站式服务团队,整合审批流程,强化预审指导,让企业少跑腿。因而,黄圃镇“涉改”规上企业无一流失。
据悉,在“工改”过程中,中山振兴村镇,以“工改”促进留企强业。从全市优质产业链配套企业和优质中小微企业的腾挪需求出发,结合闲置物业梳理、挖掘、盘活工作,规划腾挪安置园64个,建设腾挪安置载体115个,已腾挪安置企业651家。为更好留下优质企业,针对性出台企业搬迁腾挪补助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腾挪企业可给予连续2年、6元/平方米/月的租金补助,允许企业可同时享受市镇两级相关补助。
中山还以“工改”促进安全生产。结合“工改”拆除安全隐患突出的锌铁棚厂房,查处整治违法企业,现已累计整治拆除违法建设和危旧厂房物业254万平方米。明确新建工业厂房满足建筑物结构安全、消防等要求,2023年低效工业园发生火灾相比2021年下降近30%,有力保障社会平安稳定。
“工改”作为支撑“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子,与产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升级、水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安全生产、基层治理相结合,在“工改”中优化产业园及周边居住、商业、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服务配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