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丨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栏目:百千万工程 来源:中山日报 郑劲超 发布:2024-08-1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得到了深入阐述,形成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被称为“一份标注时代的改革新蓝图”。“蓝图”意味着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它的划时代意义应当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来源、从系统整体设计推进中去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孙中山先生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他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不仅实现了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蓝图,而且创造了许多远远超出孙中山先生设想的成就。为了让梦想成为现实,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总结经验、系统部署,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辛探索。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我们一以贯之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为人类迈向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距离2029年改革任务的完成还有5年时间,届时中山将站在改革开放50周年、升格地级市4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是系统谋划,以科学规划引领改革创新。精心规划打造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在深中通道通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交通设施、服务和管理。为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预留用地空间和展示平台,共同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黄金内湾。培育“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土壤,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社会氛围,打造近悦远来、人才汇聚的创新活力之城。

■二是整体推进,以高效统筹凝聚智慧力量。形成政企同心、市镇同心的一盘棋,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改革整体效应。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畅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渠道,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让企业群众“办事无感、服务可感”。合理统筹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具有中山特色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模式和路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工改”审批优化机制成果,着力打造大湾区项目落地最快的城市之一。

■三是协同发展,以完善配套共享改革成果。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协同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配套,向协同要动力,以协同聚合力。促进人才、土地、资本、产业、信息等城乡要素的交换和流动。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民生建设和人才保障,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岭南美丽新中山。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哲学和文化教研部教师、“中山英才计划”宣传文化领域社科理论类别特聘人才)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