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木棉守望两村!大涌安堂、南文的“百千万工程”发展之路丨走进“百千万”:我们来“探村”啦
栏目:百千万工程 来源:中山+ 记者 付陈陈 发布:2024-07-2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开栏语:富民兴村,是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应有之举、题中之义。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中山始终瞄准“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奋力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力实施强镇兴村富民“13388”行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即日起,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策划,本报特别开设“走进‘百千万’:我们来‘探村’啦” 栏目,聚焦一批在富民增收、风貌提升、新业态发展上取得明显成绩的生动实践,为全市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样本,敬请读者垂注。


大涌安堂——中山宗祠庙宇保存最多、最精美,石板路保留最完整的“中国传统村落”;南文——始建于元初,是大涌村集体收入最高的社区,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侨立中山公医院的创办人萧悔尘,“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的祖籍也在此地。

两村以一株百年殷红木棉为分界线,数百年来守望相助、唇齿相依。为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安堂、南文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奋力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目标,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蹚出了一条极具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7月18日,记者前往安堂社区、南文社区进行走访和调研。

百年木棉树。李泽衍 摄

安堂社区

美术馆|不止是艺术的容器

喧闹的锣鼓声,打破了古村的宁静,18日上午,由旧民居改建而成的安堂社区美术馆正式揭幕。这里是集艺术欣赏、研究、教育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明亮的陈列架上,造型各异的陶瓷作品散发着温润的光芒,指尖轻触,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温度。二楼的青花瓷作品,浓郁而神秘,仿若天空与海洋的交织,抑或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之韵。细腻的曲线、流畅的纹饰、灵动的意向,都是作者对大自然的颂歌。

安堂社区美术馆二楼陈列作品。通讯员供图

馆内展出的270多件陶瓷艺术作品和字画作品,均出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宁及其团队之手。今年4月30日,郑宁与安堂社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借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学术支持,以及自己在陶瓷、茶道等艺术领域的知识和资源,为安堂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注入新元素。

安堂社区美术馆青花瓷作品。通讯员供图

“以后游客来到安堂,又多了一个打卡点!”安堂社区“百千万工程”总体顾问、珠海市有计城乡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彬介绍,近年来,安堂社区重点打造“三街七巷”文旅融合商业街项目,包括隆都美食街、风情民宿街和文化艺术街。此次美术馆的落成,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元素,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艺术街的成形。眼下,安堂书画馆、茶道馆、陶艺基地等场所也都在快马加鞭地建设中,其中书画馆已经准备施工,陶艺基地即将立项,待项目一一落地后,文化艺术街也将更加完善。

安堂美宿|得闲放松 才是生活

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是安堂社区的一大特色,一场大雨过后,石板路上泛起淡淡的光泽,宛如一幅水墨画,安堂社区的第一间民宿就坐落在此。近年来,由安堂社区、中汇集团、大涌镇政府三方协作,组建中山市汇安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市属国资+镇村集体资产”创新合作建设模式,依靠专业团队运营,打造了这间极具岭南特色的民宿——安堂美宿,既增加了旅游设施配套,也拓宽了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

安堂社区古朴的石板路。林志良 摄

这间青砖灰瓦、由旧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共七室二厅,接待室、厨房、茶室一应俱全。为彰显隆都红木文化,民宿内运用了大量的红木元素,一居一室、一饰一物,皆不动声色地还原着赏居两相宜的中式美学。白日可乘凉风品清茗,入夜可抓繁星卧软榻。

安堂美宿。记者 余兆宇 摄

安堂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子龙介绍,经过数年的运行,安堂美宿已经在本地颇有名气,暑假期间,几乎每天都一房难求。“为抢抓深中通道通车机遇,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未来我们也考虑在民宿街多盘活一些旧民居,将房间扩容,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张子龙说。

小屋咖啡|四方食事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人生幸事,八九不离食。经过升级改造,安堂社区不少旧民居、侨房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网红餐饮店,长堤街的美食业态初步成形,为古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年初,大涌媳妇唐淑仪在长堤街22号开了一间精致的小店“小屋咖啡”,一楼为主店面,供应咖啡和各类烘焙甜点。二楼则是温馨精致的堂食玻璃小屋,适合三五知己聊天小聚。阳台上,绿植长得颇为茂盛,葱绿的枝叶托起不知名的小花三五朵,幽幽吐香,脉脉含情。

小屋咖啡。通讯员供图

唐淑仪是惠州人,曾在广州上大学,毕业后便嫁到了大涌。眼看安堂社区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建筑外立面越来越美观,她果断辞掉了上一份工作,来到安堂开启了创业之路。

为了提升小店的人气,她平时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我宣传,社区公众号也会帮忙推广,如今开业两个月,生意越来越好,前些天还有深圳游客专门过来探店。

小屋咖啡的甜品。通讯员供图

“小屋咖啡”隔壁是一间名叫“村樂”的网红餐饮店,外立面的青砖与壁画均保存完好,属于典型的岭南传统建筑。店内主打网红茶饮和咖啡,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位于百岁坊街42号的幸子食院,其独特的网红糖水、甜点、简餐以及茶饮等美食,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

幸子食院。通讯员供图

南文社区

 “朴树下”稻田|邂逅中山版“大理喜洲”

南文社区与安堂社区的交界处并不明显,若不是有人提醒,恐怕大多数人会行至他处而不自知。

“记住这棵木棉树就好,左边是安堂,右边便是南文了!”循声望去,一棵粗壮的百年木棉树就伫立在两村的交界处,树枝向四面八方舒展开来,如同一名老者,守护着这方水土。

南文稻田景色。李泽衍 摄

再往前走几步,便能惊喜地发现,这样一座低调的村落里,竟然藏着一片如此开阔的稻田。这个季节的稻田,青黄交错,每当风吹过,稻田里便掀起层层碧浪,仿佛大自然的旋律,奏响着夏日的赞歌。

有别于崖口稻田的方正,这里整体呈圆形,四周被民居环绕,它还有个诗意的名字,叫作“朴树下”。每天清晨或傍晚,环田路上总能看到人们散步、拍照的身影。

南文社区党总支书记萧建新介绍,稻田面积约70亩,是全村2400亩农田中,位置最好的一块。多年来,因为缺乏宣传与规划,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但随着周边道路的拓宽、农房风貌的提升、臭水塘的整治、荒地的盘活,这里逐渐成为了时下热门的打卡点,每天约有2000人到访。

木棉花开。李泽衍 摄

坐拥如此宝贵的自然资源,若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必将成为南文发展农文旅新业态的最大亮点。原本萧建新打算从稻田中拿出6亩地打造停车场,以解决南文、安堂、大涌社区的停车问题,更好地串联起周边的文旅资源,但同时又担心此举会影响稻田的视觉效果。萧建新感到十分为难,但他仍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我们会将这里打造成集研学、采摘、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区,就像以稻田闻名的大理喜洲一样,我们要力争打造中山版的‘大理喜洲’。”萧建新说。

香山书房|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

稻田不远处,是由老旧侨房改建而成的香山书房,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香山书房大厅保留着岭南特色的木雕屏风,中座大阁楼等。里面配套完善,书籍种类丰富多样,环境舒适。

书房的一角,大学生阿杰正认真地复习着考研资料,作为本村人,他时常来书房学习,累了就会去隔壁的“童年咖啡”点一杯饮品,放松一下。“咖啡店二楼的平台正好能看见大半个稻田,感觉非常惬意。”吃过晚饭后,阿杰也喜欢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到稻田边散步,吹着晚风、畅谈人生。前几天他还拍照发到了朋友圈,广州的同学正计划着来南文玩一玩、感受古村风情。

南文香山书房。记者 付陈陈 摄

萧建新介绍,南文的民居向来不外租,不少老旧房屋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破损严重也无人修缮,严重影响了社区风貌。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发展乡村新业态,2023年,南文社区居委会重新制定了股份制章程,鼓励村民主动将房屋改造升级,以商业、仓库、工作室等业态进行出租。居委会还搭建了租赁信息交流平台,免费为村民对接符合社区发展规划的商家。

经过一年的发展,“朴树下”周边的不少老旧民居已被盘活,越来越多的网红小店拔地而起,为南文乡村新业态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龙狮武术馆|武道修身心

“嘿、哈、嘿、哈……”行至南文社区清和街,龙狮武术馆内传来整齐的练功声。这里原为南文拥翠祖祠,只见古色古香的祠堂内,十多个孩子正在武术师傅的带领下,熟练地耍着长棍。

萧建新介绍,南文拥翠祖祠建于1912年,是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1949年前为南文村书塾,曾作为生产队址和粮仓,于1978年翻新,用作青年乐园,1979年更名为南文龙狮武术馆,为南文龙狮武术队训练场所。龙狮武术队成立至今46年,拥有150多名会员,会员遍布海内外,每年正月均齐聚一堂举行周年庆。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或老人节,南文社区都会召集中山爱武之士前来交流武术。武术馆常年招收青少年学徒,传授武术、弘扬武术之道。

南文老侨房将活化为武术馆新址。杨志文 摄

年逾九旬的萧永定是大涌刘家拳的第二代传人,现为南文龙狮武术馆的荣誉馆长。据了解,刘家拳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从1955年开始,萧永定便在大涌镇南文、岚田、石井以及沙溪等地担任武术教练,免费传授武艺。2020年,大涌刘家拳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目前正在申请省级非遗。

近年来,社区工作人员萧展龙成为南文龙狮武术馆馆长,负责传承武术和龙狮队的训练。“暑期的每个周末,馆内都会开展公益武术教学活动,很多隔壁村的孩子都主动来报名参加。”萧建新说,如今上课人数最高峰时接近60人,现有的场地已无法容纳,于是大家想办法联系上了远在美国的侨房后人,商议将位于党群服务中心旁的闲置侨房进行活化,作为武术馆的新址。目前,侨房门前的空地已经铺上了环氧地坪,侨房内部的修缮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据了解,类似的百年老侨房,社区内还有近百间,已经盘活的大约10间,它们承载着新的使命,以社区公共文化阵地、新业态孵化基地等新形态,重新绽放着光彩。“今年,南文已按照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培育村标准,高质量打造发展新引擎,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服务水平和设施设备,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萧建新说。

记者手记: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在广袤的田野上,安堂社区和南文社区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紧密相连,共同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繁荣。如今,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两个社区再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即将携手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安堂牌坊。李泽衍摄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村庄资源多而散,仍然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错位发展与抱团发展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活化老旧民居、引入新业态方面,两社区可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历史文化特色,引入不同类型的业态,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安堂林氏宗祠。李泽衍摄

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享、市场拓展等方面,双方则可进行深度合作。例如,南文正在谋划的大型停车场以及70亩稻田,一旦形成气候,必将辐射周边多个村居,为乡村发展聚集更多人气。安堂、南文亦可借此契机共同开拓文旅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

安堂与南文,没有明显的边界,却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要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见实效,意味着我们既要发挥“聚是一团火”的合力,也要保持“散是满天星”的独特性,努力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共同开创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带动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