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前夕的某个上午,中山市口腔医院特诊科主治医师李方舟刚结束一台牙科手术,洗去手上的消毒水、摘下口罩,趁着片刻闲暇接受了记者采访。从医14载,李方舟以精湛的技术和超高的患者满意度,成为诊室里“一号难求”的标杆。这份信赖,源于双重积淀: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扎实功底与从业后从未懈怠的精进,铸就了他精准入微的诊疗技术;而始终与患者共情的初心,则让冰冷的器械多了温度——他习惯站在患者立场考量,用“同频”沟通消解焦虑,让“医者仁心”不止于诊疗本身,更延伸至心灵的抚慰。

专业领域之外,李方舟的“多面”同样亮眼。他是文娱舞台上能歌善言的主持人,是运动场上与队友合力斩获市运会三人篮球季军的猛将(这也是我市卫生系统在该赛事中的最佳战绩);身为工会副主席,他将多元爱好化为凝聚团队的纽带,牵头组建羽毛球、篮球、舞蹈、瑜伽等兴趣小组,让职业的严谨与生活的热忱在团队中相互滋养。
创新担当双擎驱动,精研医术彰显仁心
牙科门诊的诊疗,既需精准操作,又要关注患者心理,极具特殊性。李方舟在医院推动口腔“四手操作”的开展,护士与医生配合默契,器械传递迅速,吸唾管精准清理积液。原本40分钟的治疗缩短至25分钟,患者张口时间大幅减少,舒适度显著提升,为患者开启了一场高效、舒适的看牙之旅。
9岁的自闭症儿童前来治疗,因沟通困难被一些医疗机构拒绝。李方舟深知沟通是治疗的关键,便先让孩子玩半小时口腔模型玩具,用动画片演示治疗流程,再握着孩子的手轻轻触碰器械。他一步步走进孩子的世界,最终赢得信任,在轻柔的儿歌背景音中顺利完成3颗龋齿修复。

91岁高龄患者坐着轮椅前来拔牙,该患者做过心脏手术且血压偏高,因拔牙风险过高,在当地四处求医而无果。李方舟接诊后和团队联合会诊确定治疗方案,他与心血管内科专家讨论并确定麻药剂量。手术当天,急救设备一应俱全,全程严密监测老人血压。直到假牙戴上,老人清晰说出“舒服”二字,他才如释重负。
让患者把话说完,“同频”沟通消解焦虑
2023年6月中山市口腔医院成立后,李方舟作为特诊科医生,日均接诊十六七个患者,月均达200人次左右。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尤其是特殊病例,他始终秉持“站在患者角度,让患者把话说完,通过‘同频’沟通消除焦虑”的理念。
接诊时,他总是亲切询问:“您先告诉我,现在哪里不舒服?最疼的是哪颗牙?”从不用命令式词汇,而是把治疗方案比作“菜单”,用生动比喻解释不适感,比如“就像给伤口消毒会有点刺痒”。讲解用药时,他会拿出药盒比划:“这颗药就像给口腔伤口的‘防护盾’,吃3天能形成保护层,多吃反而会让‘盾牌’变脆。”

曾有位50多岁患者凌晨急诊,因术后短暂肿胀情绪激动,质疑治疗失误并拍桌子。李方舟递上温水,等对方平静后,翻开病历本画图耐心解释:“您看,这颗牙的根部像弯弯曲曲的树根,清理时难免碰及周围组织,就像拔草会带起一点土,明天肿胀就会消。”一直沟通到凌晨,患者不仅理解了情况,临走时还为耽误李方舟休息而致歉。当天下午,患者肿胀消除后又专程前来道谢。
才艺点亮生活,工会舞台展风采
工作中严谨专业的李方舟,还有着一颗“文艺心”。繁忙工作带来的肩周炎等职业病,被他用业余爱好巧妙化解。高中时作为国家一级声乐特长生的他,在文体活动中光芒四射。2024年医院春晚,他与院长苏葵合唱院歌《守护》,高音清亮,穿透人心。凭借钢琴九级的水平,他在工会活动室即兴弹奏时,总能吸引众多同事围坐哼唱。
2024年1月中山金色大地音乐会上,他身着白衬衫站在露天舞台,唱响《祖国不会忘记》。当唱到“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时,台下有患者认出他,举着手机大喊“李医生加油”,这一刻,医患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

同事周明辉评价他是“六边形医生”,不仅医术精湛,钢琴、朗诵、主持、舞蹈、田径、篮球等才艺更是样样精通。作为医院工会副主席,他在诊疗工作之余,积极带领职工开展丰富的业余文体活动,增强医院凝聚力。
他牵头成立四个兴趣小组,成为同事们缓解压力的“充电站”。篮球场上,他与同事挥洒汗水,释放手术台上的紧张;瑜伽教室里,康复科医生教大家做颈椎放松操,同事们笑称这是给身体上“保养课”。趣味运动会上的“两人三足运器械”游戏,让平日里严谨的医生护士们欢笑不断。他常说:“让大家开心工作、健康生活,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每年医院春晚,他从节目筛选到舞台搭建都亲力亲为,忙得不可开交。2024年晚会吸引230名职工参与,小品《诊室故事》将医患趣事搬上舞台,台下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如今,中山市口腔医院春晚已成为医院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之际,李方舟入选医院“我最喜爱的医生”名单,这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认可和最好的节日礼物。
编辑 徐世球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