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孙中山先生亲自种植的酸子树
虽经百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
[点击视频↑↑]
142年前,一个17岁的少年怀揣一颗种子,从檀香山来到香山,在家门前种下了一棵酸子树,一同种下的,还有他“改良祖国,拯救同类之愿”。
142年后,酸子树虽饱经风雨,但依旧枝繁叶茂,守护着少年的家园——今天的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先生逝世百年后,他当年亲植的酸子树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凝聚家国情怀的“绿色使者”。它的子孙散播在多个孙中山纪念地,它的形象深嵌于各种文创载体中,它无声地诉说着自己与先生的世纪情缘,并将孙中山精神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田。

酸子树与孙中山的世纪情缘
酸子,又名酸豆,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孙中山在中山市翠亨村老屋旁种下的酸子树,其种子来自9000多公里之外的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首府),他当年求学的地方。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第一次踏出国门,得见“沧海之阔”。学成回国后,他继续探索救国之道。家门前的酸子树,见证了他投身革命的历程、“振兴中华”的理想及“植树强国”的生态实践——
1892年,酸子树9岁;孙中山亲自设计并主持了家宅的建造。它是那么得与众不同——坐东朝西、门多窗多、回环联通、中西合璧。同年,他在新修的家宅里写下了8000字的《上李鸿章书》,他特别指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

到访孙中山故居的游客在酸子树下合影留念。 缪晓剑 摄
1912年,辞去首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回乡省亲。29岁的酸子树静静地聆听着他向人们宣讲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也是它最后一次与他相会。
三年后, 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从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病逝,留下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1928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并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以示垂念。 从此,植树典礼被正式列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的活动中。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孙中山故居内,酸子树的故事仍在继续。
20世纪30年代,一场台风吹倒了它的树干,但它仍以卧龙之态向上生长,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一如孙中山先生越挫越勇的精神。

2006年,123岁的它被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名木,作为中山市唯一入选《中华古树名木大全》的“名木”,它被人们精心呵护,成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注脚。
百年酸子树传播孙中山精神
“每年的5至9月,酸子树便会开花,随后结果,次年5月,果实便陆续成熟,我们就开始收集豆荚,筛选出形状完好的豆子,培育新苗。”胡剑文长期负责孙中山故居的园林管养和名木保护,这个夏天,他与同事们已经收集了三四十颗种子。


因为古树的“身体机能”有所衰退,百年酸子树的“繁衍”并不容易。胡剑文透露,种子的发芽率仅为50%左右。
新苗们的“保育院”就坐落于距故居景区约500米的后山花场。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工作人员已在这里培育了近百株树苗。但见眼前的酸子树苗高的将近2米,矮的只有三四十厘米。每棵树苗都有专门的支撑架,以便其能长得挺拔粗壮。花盆中,今年摘下的种子正蓄势待发,预计一个多月后便会探出头来。当日摘下的种子不能马上种入盆中,还需先在水里“泡浴”两三天。

“我们培育酸子树的树苗,是希望它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胡剑文介绍,近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开展了“保护古树名木,传承伟人历史文化”系列活动。
源自百年母树的酸子树苗被送往海内外多个孙中山纪念场所、学校和公园落地生根,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凝聚家国情怀的“绿色使者”。
今年的植树节,时值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在孙中山亲属后人孙必胜等人的见证下,一批酸子树苗被赠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10个单位。此前,有的树苗回到了夏威夷,或扎根于新加坡。



孙中山先生逝世已有百年,酸子树与他的密切联系仍备受关注。它的独特意义也激发了设计师的灵感。一系列承载着酸子树美好元素的文创纪念品由此诞生。“看到这棵树,还有这个书签,我就会想到孙中山先生的顽强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文创商店内,一个女孩对酸子树书签爱不释手。


“酸子树的种子,就好像孙中山的思想,希望它们能够在世界各地发芽,传承他的思想。”孙中山曾侄孙女孙雅丽近日返回孙中山故居,恰逢工作人员正在百年酸子树下“剪豆荚”。她手捧着胡剑文给她的种子,如获珍宝。今年8月3日,身为孙中山文化基金会会长的她前往台湾出席与台北市等合办的2025“环保小英雄科学家”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也特意准备了一批酸子树文创纪念品,送给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小朋友们。



孙雅丽寄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将孙中山亲植的百年酸子树的后代送往台湾的校园和国父纪念馆。“以酸子树为媒介,促进两岸小朋友的交流,大家一起来学习环保知识,学习孙中山的思想与大中华共同的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142-year-old Tamarind Tree Branches Out
Sun Yat-sen's Legacy Goes Global
The year 2025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Dr. Sun Yat-sen's passing. Recently, Alexandra Sun, Sun Yat-Sen’s great grand niece, Chairman of the Sun Yat -Sen Cultural Foundation, returned to his former residence in Cuiheng Village, Zhongshan City, to pay her respects to her ancestors. There, she visited the tamarind tree Dr. Sun personally planted over a century ago—now 142 years old—still standing in the shape of a coiled loong, symbolically “guarding” the historic site. As the only tree from Zhongshan selected on the list of Top 100 Ancient Trees in China, this venerable tree is more than a living witness to Dr. Sun’s early revolutionary years. It embodies his enduring ideals of “revitalizing China” and his vis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 through afforestation.” Today, it also serves as a bridge for cultural exchange, spreading the spirit of Sun Yat-sen across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decade, saplings grown from seeds of this mother tree have taken root at Sun Yat-sen memorial sites, schools, and park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These “green messengers” now stand as living symbols of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nurturing a shared sense of heritage and homeland.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统筹/采写:廖薇 李红
编导:潘怿娇
视频拍摄:陈家杰 彭磊铿
后期剪辑:刘万杰
配音:杨骐玮
翻译:潘怿娇 实习生 夏苏桐
英文校对:曾嘉慧
英文终审:饶梅芳
封面设计:陈思理
部分图片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孙中山文化基金会提供
图片:缪晓剑 彭磊铿 文波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廖薇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