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记丨我写我村:我在濠涌
栏目:海外传播 来源: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发布:2025-07-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我和濠涌村——
跟随《濠涌记忆》作者方嘉雯
探寻濠涌村往事~
[点击视频↑↑] 

在中山市沙溪镇的岐江河畔,坐落着一座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濠涌村。这里有着隆都(沙溪古称)重要的水陆码头——濠涌码头,见证了香山地区从明朝至近代的沧桑变迁。如今,随着《濠涌记忆》一书的出版,这座古村的历史再次被唤醒,吸引着人们探寻它的动人往事。


丨濠涌码头

地理与村名:水乡记忆

濠涌村依岐江而建,旧称“石岐海”的水域曾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命脉。明嘉靖《香山县志》已有“濠涌”村名的记载,其由来与当地的水文环境息息相关。当时村子的东南部濒临石岐海,需要修筑堤坝来防潮水,所以,村民居住在海边,就好像居住在壕沟里一样,“壕”与“濠”同音,久而久之,就叫做濠涌村。

岐江河曾是中山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濠涌码头更是隆都人“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村民回忆,过去人们从这里乘“花尾渡”前往广州、澳门,甚至远渡重洋谋生。前往河对岸的南区渡头村、月山村,被村民称为“过海”,而岐江沿岸则被称为“海皮”,这些称谓至今仍被老一辈沿用。


丨成为记忆的濠涌码头

历史溯源:从南宋驸马到侨乡传奇

濠涌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末年。据《濠涌记忆》记载,南宋驸马方道盛在崖山海战后择地而居,其后裔辗转至三乡平岚,再辗转至沙溪濠涌定居,成为中山方氏家族的始祖。明清时期,濠涌村逐渐形成以方姓为主的聚落,至今村内仍保留着4座方氏祠堂,其中方氏大宗祠原址上曾建有大同小学,承载了几代村民的集体记忆。

濠涌村不仅是传统农耕社会的缩影,更是近代香山侨乡文化的代表。数百年来,因战乱、生计所迫,许多村民从濠涌码头出发,远赴南洋、美洲、澳洲等地谋生。他们中不乏杰出人物,如抗日名将方日英、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斐济华侨方作标(曾捐赠飞机支援抗战)等,他们的故事成为濠涌侨乡精神的最佳注脚。


上图-曾经是热闹兴盛的商业街——竹林街。
下图-东安堡水车馆。


上图-方人定旧居。
下图-《濠涌记忆》作者方嘉雯。


上图-《豪冲月报》,民国时期由村民自发创办的乡村报纸,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关注。
下图-位于竹林街的《豪冲月报》编辑部旧址。

我写我村:时光新语

“历史从未远离,它就在我们身边。”《濠涌记忆》作者方嘉雯说,“许多故事,纵然一墙之隔,族人走出半生也闻所未闻。”如今,这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终于在她的笔下汇聚成《濠涌记忆》一书。这部以方氏家族六百年变迁为脉络的村史著作,不仅记录下濠涌村的点滴,更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一座岭南古村的人文温度。在村口的榕树下,在并未褪色的祠堂门联前,在老人们熟悉的乡音里,历史正以最深情的方式讲述着。


著名作家、学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刘斯奋先生为《濠涌记忆》题写书名

编导/采写:詹琪琳
拍摄/剪辑:孙俊军
资料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封面:林子晴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编辑 詹琪琳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开展储备土地环境清理与蚊虫消杀
原创 16192人浏览   2025-07-29
今年上半年中山市GDP增长3.4%
14768人浏览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