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丨手术刀与科普笔,中山甲状腺外科医生钟林堃的双重坚守
栏目:健康 来源:中山+ 发布:2025-08-19

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清晨7:30,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副主任医师钟林堃像往常一样,把白大褂的第三颗扣子扣好——那是他给自己定的“仪式感”:扣子系好,情绪归零,今天仍是“第一天上班”。

他打开电脑,仔细查看完住院病人的检查数据,转身便去开始查房。在病房他查看了一位患者的伤口,轻声叮嘱:“恢复得很好,过两天就能出院了。”这样的场景,是他扎根临床一线十余年的日常。

手术刀之外,钟林堃拿起科普笔,是一位活跃在互联网平台的健康科普“博主”。他的微信公众号“甲状腺外科钟林堃”用通俗语言解答公众关切。短短一年时间粉丝突破一万,近三个月阅读量超31万人次,引发广泛共鸣。

钟林堃笃定:“把患者安全放首位,让临床、科研、科普齐头并进,才配得上‘新时代白衣天使’这六个字。”

从“动摇”到“主动深耕”​​

选择医疗事业,对钟林堃而言并非一开始的浪漫理想。他坦言最初有过动摇,但最终在日复一日的手术与患者互动中找到了扎根的力量。

在钟林堃看来,甲状腺外科是一门将“根治”与“功能保护、外观美观”并重的学科。喉返神经关乎声音,甲状旁腺影响钙磷代谢,稍有不慎,患者术后可能面临失声、低钙抽搐等长期困扰。“所以,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切除肿瘤,更要让患者术后能正常说话、正常生活,疤痕尽可能小,恢复尽可能快。”

这一理念,源于他博士毕业后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跟随头颈外科王宇教授系统学习的经历。在那里,他深刻体会到标准化流程、细节管理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自己也建立起一套“临床问题-科研探索-临床改进”的闭环思维。

正是这种将手术台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能力,支撑他从业10多年来在中山市完成了多个“首例”: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经锁骨上胸锁乳突肌肌间隙入路手术,以及Tg/CT/PTH穿刺洗脱液测定技术。此外,他也是科室第一个获得中山市科技局重大课题的负责人。

钟林堃深知,科研是推动临床进步的根本动力。他主持中山市科技局重大课题《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谱与预后模型》,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了更精准的预测模型,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调整,真正实现了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反哺。


钟林堃在手术中。

把“安全”落在刀尖之前

“好手术,从术前开始。”这是钟林堃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他的手术台上,从来不鼓励孤胆英雄式的冒险。

本月初,一位特殊患者走进了钟林堃的诊室,被诊断为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肿瘤深及胸骨后压迫气管,传统颈部入路难以完整切除。术前评估时,钟林堃便预判颈部入路可能受限,提前联系心胸外科备援。

手术开始后,团队尝试经颈部剥离,但在关键位置发现安全边界已逼近极限。“继续操作可能损伤大血管或神经。”他果断决定“变道”——启动备援方案,请心胸外科上台,劈开胸骨,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患者气道压迫症状迅速缓解,恢复顺利。这场手术没有惊天动地的个人英雄主义,却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团队协作。

“最大的感受是,‘预判+协作’远胜于‘冒险’。”钟林堃说,“医学的边界不是由某一位医生的胆量决定的,而是由整个团队的科学判断和分工协作划定的,我们把复杂交给团队,把安全留给患者。”


钟林堃操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台。

把“科普”写进万家灯火

2024年5月,钟林堃开设健康科普微信公众号“甲状腺外科钟林堃”,真正推动他走向科普的,是一次刻骨铭心的门诊经历。

“一位6岁的孩子,因家人不了解甲状腺癌的严重性,拖延到颈部大范围转移才就医。”这个病例深深刺痛了他。他意识到,手术刀能切除肿瘤,但预防悲剧需要更超前的防线——让正确知识提前到达公众手中。

翻看这些科普推文,都是沉甸甸的临床经验转化成的实用指南。钟林堃坚持三条创作铁律:只讲证据(严格依据指南)、拒绝恐吓(说明风险并提供解决方案)、重在可执行(明确“要不要紧、要做什么、去哪儿看”)。

同时,他也通过短视频持续发布高质量科普,解答“体检发现结节怎么办”“术后疤痕如何管理”“甲状腺与生殖健康”等大众关切话题,以真实病例为蓝本、以循证证据为支撑,推动理性就医。

科普的力量,在读者的故事中得到印证。一位40多岁的教师,按他《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怎么办》的指引完成检查,确诊早期甲状腺癌并及时手术,恢复顺利。一位曾盲目补碘与保健品的患者,根据科普内容调整行为,实现了规范治疗。更有家长因阅读儿童甲状腺科普,及时带孩子筛查并早期干预。

短短一年多时间,“甲状腺外科钟林堃”公众号粉丝突破万人,单篇科普最高阅读量达3.3万次。更珍贵的是那些留言:“按您文章的步骤检查,早期发现了癌症”“停止乱补碘后指标正常了”“带孩子筛查避免了大问题”。

过去几年,他还持续在社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讲座与义诊,2023年还获得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基金。

“科普不是让所有人立刻手术,而是让该做的人不再拖,不该做的人不乱治。”钟林堃说,这些真实的反馈,成为自己持续创作的坚实动力。

   
2025年7月,钟林堃受邀前往美国波士顿参加由2025年世界甲状腺癌大会,在现场分享“中国经验”。

从个人精进到团队传承

“一个人的技术再精,能帮的患者也是有限的。”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以及广东省带教名医,钟林堃对自己的时间和角色有着清晰的划分:70%留给临床救治,守护眼下的患者;20%投入教学科研,为学科的未来培育新力、挖掘潜力;最后10%则用于健康科普,致力于提升更广泛人群的健康素养。

更为精妙的是,他善于编织循环:临床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典型案例,成为年轻医生和研究生们研究探索的方向;带教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又反过来优化团队原有的诊疗路径;而那些经过深入讨论、具有普遍启发意义的病例,又成为公众号上一篇篇鲜活的科普素材。临床、教学、科研、科普四者相互滋养,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增益闭环。

钟林堃把带教与科普共创:一篇稿=一次教学,一个病例=一堂课。在他的团队里,年轻医生入职第一课就是学习“三张清单”:术前风险分层评估清单、术中神经与旁腺保护要点清单、术后规律随访清单,并坚持案例复盘与组内定期例会,让技术从“点”扩展到“面”,带教年轻医生在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与术后管理上“同频精进”。

钟林堃坦言,一个人的好,不如一群人的稳,自己坚持的“敬畏手术、持续学习、教学相长”理念,已融入团队的日常,目前带领学生发表的 SCI 论文累计影响因子已超20分。“把经验变成流程,把流程变成习惯,才能托住更多生命。”他常对学生说。

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从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到互联网的科普阵地,钟林堃始终手握两把利器——锋利精准的手术刀,与清晰有力的科普“麦克风”。他敬畏生命的不确定性,更相信知识的力量能提前筑起健康防线。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钟林堃最想对同行和后辈说的是:“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正确重要。”

在他看来,新时代的“白衣天使”,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医疗资源的协调者、患者决策的同行者。他期待未来通过医联体、远程会诊,将标准化诊疗下沉基层,让更多人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

“外科的刀,既要锋利,也要温柔。”钟林堃说,“锋利是为了精准切除病灶,温柔是为了守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刀锋之上,是技术;刀锋之下,是人心。钟林堃用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在患者脖颈之间,也在万千手机屏幕之间,划出一道向光而行的弧线,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编辑   沙玉兰  二审   张鹏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