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酷热难耐,冰箱成为了家家户户消暑降温的必备电器。无论是清凉的冰饮,还是爽口的冰西瓜,都能瞬间驱散夏日的炎热。
可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冰箱的低温环境与中医“饮食有节”“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存在一定冲突。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的雷伟医生提醒,冰箱虽好,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冰箱的中医属性:
寒邪潜伏的双刃剑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其阳气对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至关重要。
雷伟说,而冰箱中的低温食物,如直接食用的冰饮、冰西瓜等,就像一把“寒剑”,容易直接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的人,一旦摄入过多这类寒凉食物,脾胃的消化功能就会受到抑制,导致食物在体内无法正常运化,进而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引发体质虚寒,形成“外寒内滞”的不良状态。
四大中医使用指南:
体质适配是关键
食用前“回温”。为了减少冷藏食物对脾胃的刺激,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尤其是直接入口的食物,建议先静置10-15分钟,让其温度回升一些,接近常温后再食用。对于一些热汤粥类食物,加热后食用则更为适宜,这样能有效避免寒邪直中脏腑。
分类储存防“湿毒”。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储存要求。根茎类蔬菜,如土豆、南瓜等,以及香蕉等热带水果,更适合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存放,放入冰箱反而可能导致其变质或冻伤。对于熟食,应采用分装的方式,避免反复冷藏,这样可以减少细菌滋生的风险,防止食物被“湿毒”侵害。
体质差异化管理。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对冷藏食物的耐受程度也有所差异。阳虚或气虚体质的人,常常表现为怕冷、易疲乏,这类人群应严格限制冷食的摄入,日常饮食以温热食物为主,以养护体内的阳气。而湿热体质的人,可能会出现口苦、痘痘频发等症状,适当食用一些冷藏的绿豆汤、冬瓜汤等,有助于祛湿清热,但每日的摄入量不宜超过 150ml,以免损伤脾胃。
限时保鲜原则。即使在冰箱的低温环境下,食物也并非能无限期保鲜。像西瓜、凉菜等食物,冷藏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否则不仅营养成分会流失,还容易因寒湿叠加,诱发腹痛等问题。因此,要遵循限时保鲜原则,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安全。
中医替代方案:
自然储存巧解难题
除了合理使用冰箱,中医还有一些传统的食物储存方法,既环保又健康。例如传统腌制法,用盐、醋等调料腌制萝卜、黄瓜等蔬菜,经过发酵后,不仅能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还具有健脾开胃的功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长期冷藏。对于红豆、薏米等干货,使用透气的陶罐进行储存,并放置在阴凉处,既能防潮又能防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自然储存方式。
特殊人群强化防护
儿童和老人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对冷饮的消化能力有限。因此,儿童和老人的冷饮每日摄入量应限制在 100ml 以内,冰淇淋每周食用不宜超过1支。经期女性身体较为敏感,此时食用冷食,寒邪容易凝滞血脉,加重痛经症状,所以经期女性应严格禁用冷食。
“冰箱并非养生的禁忌,关键在于如何调和。”雷伟医生强调,减少直接食用冷藏食物、重视食物的温度以及根据个人体质适配饮食,是夏季使用冰箱的核心原则。中医倡导“以常温养阳气,以新鲜避湿毒”,只有将现代生活的便利与传统养生智慧相结合,才能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